【诸葛亮,创业大师的经纬之才】

  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民间已经将他看作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神,历代对他歌功颂德的文章可以出一百本书。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他的负面讨论也很多,认为他特能装的也大有人在。《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多体现的是“治世才能”,《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多是军事上的才能。事实求是地讲,用兵并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反而是他的智谋和治世才能更为突出。痛失荆州要枢,作为蜀汉的相国,他负有战略布局和用人失察的责任,因为失去荆州等于打破了三国的平衡格局;六出祈山(实际上只有五次,“六出”是演义的说法)无功,作为蜀汉军事统帅,他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数度远征几乎耗尽了蜀国国力。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帮助一穷二白的刘备创建了蜀汉政权,属于白手起家的典型。因此说,诸葛亮是一位创业大师,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同时,由于他过于在乎“完美”,拿得起来却放不下去,所以活得很累,心机用得太多,没有范蠡、张良那么洒脱,所以年仅五十四岁就去世了(历史上还有一位活得太累、死得过早的人是李世民,同样心机过重,只活到五十岁)。但无论如何,他的确是千古罕见的智能之士,无愧于“智圣”的美名。
  总之,诸葛亮是一个人,既有圣人的才智,也有常人的缺点。由于他的故事太多,传说太多,这里只讲他智谋方面的事。
  诸葛亮的家世还算可以,祖上也有做过官的,父亲也当过副厅级的官员(泰山郡丞)。诸葛亮八岁时父母都世去了,兄妹五人只好跟着叔叔诸葛玄过活,为避战乱逃到了荆州。

 诸葛亮十七岁那年,叔父去世,大哥诸葛瑾投奔东吴孙权谋生,诸葛亮挑起家庭重担,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盖了几间草屋,用叔父剩下的家财请了几个长工耕种过活。应该说,当时诸葛亮算得上中产,后来他向阿斗上表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谦虚,因为他亲自下地干活不过是做做样子。一个成天修地球的人哪有时间读书拜师交游?
  当时的荆州地控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加上荆州的控制者刘表胆小怕事,不愿参与地方豪强的争斗,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还算安宁。因此,天下的名士都喜欢在这一地带扎堆。其中,有沔南名士黄承彦、颖川来的庞德公和侄子庞统、颖川籍隐士司马徽、颖川人石广元、徐庶等(看来东汉末年颖川称得上“谋士之乡”)。

  由于诸葛亮长得帅,人又聪明,很快就引起了庞德公的注意,就经常让诸葛亮到家里来看看藏书,顺便也指点一下这个帅小伙的学问,所以诸葛亮也算是庞德公的学生。庞家当时富有资财,与当地的黄承彦家族交厚。古代的所谓名士,都有识人之能。黄承彦见诸葛亮高智帅,有心把女儿嫁给他。由庞德公撮合,诸葛亮娶了黄承彦女儿为妻。随后,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由黄承彦做媒,娶了诸葛亮的姐姐为妻。
  婚姻是一条纽带,将庞、黄、诸葛三家紧密相连。由于庞、黄两家都有钱财,所以诸葛亮就不必“躬耕”了,还可以跟着庞、黄二老读书学习。庞德公是一位大儒,所以他的侄子庞统得其真传后极善谋略,后来荆襄的才子们开始炒作诸葛亮和庞统,称之为“卧龙”、“凤雏”,广告词是“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广告词的代言人是司马徽。

  司马徽也是大儒,号“水镜先生”,曾遭到迫害,后来被庞德公请到荆襄设馆收徒,庞统、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青年学子都曾在司马徽那里学习过。在门人中,司马徽最喜欢诸葛亮和庞统。虽然他一生淡泊无意于功名,但对门下之人的出路却想尽了办法。
  诸葛亮得了儒家真传后,庞德公和司马徽觉得还不够,就让他拜汝南宿老酆玖为师。酆玖是道家,学问偏重于谋略。应该说,诸葛亮最拿手的谋略出自酆玖那里。后来的戏剧中,诸葛亮打扮像一个道士,并不是他喜欢装神弄鬼,而是跟随酆玖学道之故。
  诸葛亮潜心十余年,终于学成。但当时的天下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雄据中原及北方七州,孙权占据江南六郡,整个天下就剩下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四川)以及马腾的西凉(甘肃及河西走廊一带)了。诸葛亮相当着急。眼看自己已经是二十七岁的人了,还没有找到可以追随的明主。

  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谋求的职位是宰相,心气非常高。但宰相职位只有一个,曹操那么牛的人也只能让汉献帝封自己为丞相,诸葛亮要是投奔他而去,最多不过混一个待遇不错的文官,实际上还是干谋士的活儿。郭嘉那么牛的人,也不过是军师祭酒(相当于后世的正五品)。况且,曹操最困难的时期,诸葛亮还是个孩子,没机会也没本事帮他,现在曹操的集团公司办起来了,人才济济,去了也难免屈居人下。对于江东孙权,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那里,官职不过中司马,自己要是前去,还需要哥哥保荐才能混一个小官。
  对于诸葛亮这样心高气傲的人来说,曹操、刘权那里没有发展空间,而自己一介布衣,除了胸中谋略,一无兵马,二无地位,根本没有什么筹码可言。
  这时候,他看中了刘备。

  对于一个深研谋略的人而言,天下大势的变化,断然难逃他的法眼。后世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赞赏有加,殊不知要是没有前期的研究准备,神仙都不可能说得那么准。很显然,诸葛亮是学了姜太公的法子,想方设法钓刘备上钩。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沦落为卖草席的平民。由于黄巾军叛乱,他才有机会站出来“保家卫国”,又结拜了关羽、张飞这样的勇猛兄弟,所以在江湖上杀出了一点名声。但是,他转战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割据势力,都没有真正建立革命根据地,手下的游击队只有几千泥腿子,要不是关、张、赵三个铁杆兄弟誓死追随,早就被消灭了。

  刘备二十多年征战没有取得成功,关键有几条:1.没有行动纲领。仅仅打着“皇叔”的旗号是没用的,因为天下像他这样远房的“皇叔”多了去了,如果都能当皇帝,天下不知要分成多少国家。2.没有智能之士襄助。孙乾、简雍、糜竺这些早期跟随刘备的谋士,治理郡县尚可,但没有谋划天下的才能,遇到曹操这样的枭雄,本来还可以的谋划就变成了烂主意,所以总是节节败退。3.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这话可能有些过了,但事实如此。刘备走到哪里都说为了老百姓,想匡扶汉室云云,但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拼实力的,况且汉献帝是正统,本来就在曹操的照料下活得好好的,曹操还不断向他“上表”嘛,你刘玄德扶哪门子“汉室”?特别是后来,曹操大军打过来时,他居然让百姓跟着自己逃跑,造成百姓相互践踏,死在路上者无数。《三国演义》特别把这一段吹捧成刘备讲“仁义”。我的天呐,曹操是想消灭你刘备,不是要杀百姓。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塞道而死,还堂而皇之冠以“仁义”之名,也只有老刘同子能想得出来。

  说到底,要闹革命,就得有高人在旁指点,谋略是第一位的。诸葛亮一眼就看出刘备身边没有精通谋略的人。现在,刘备因与刘表同宗,在荆州管辖的新野小县暂住,连刘表都不待见他,若不及时设法救助,这一小股武装势力随时都可能被消灭。
  抱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诸葛亮开始打起了刘备的主意。说实在的,当时他的选择余地已经很小了:他已经二十七岁了,在古代的谋士行当已经是大龄剩男;在他还在修炼的时候,天下格局基本定了,有名堂的曹、孙两家门槛已经很高,想一步登天难上加难;刘备虽然势单力薄,但多年来赔本赚了吆喝,至少刘协(汉献帝)当着大臣的面翻过皇家族谱,论辈份确是“皇叔”,将来干革命也有个由头,而且手下的关、张、赵三将的确都是猛虎,摊子虽小,构架是齐全的,上马就可以用。不过,工于心计的诸葛亮要让刘备完全听他的,就必须设法让刘备来请他出山。

 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心人都可看到诸葛亮精心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让刘备认识到自己奔波二十年无立锥之地的原因是没有高参,到荆襄地区寻访名士;第二步,动员荆襄名士“神秘地”推举“卧龙”,司马徽和徐庶不遗余力地向刘备推荐了“神一样的人物”诸葛孔明;第三步,刘备到隆中山来请,但连续两次都见不着。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很会为自己造势。聪明的人求职,都会设法让有话语权的人(如司马徽、徐庶等名士)背后说他的好话,引起老板的注意。老板来请,他又故意“不在家”,吊老板的胃口,让老板知道要请贤才出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事实上,当时的诸葛亮除了在荆襄士林中小有名气,出了这个地区根本就没人知道他,他哪会那么忙?但他深深懂得人性中“只有辛苦得到的东西才会倍加珍惜”的道理,就安排学友、丈人、弟弟等人,在刘备前两次拜访中观察刘备的反应,以确认刘老板是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然,如何会在第三次光顾时就拿出了“商业计划书”《隆中对》?

 当然,这个“圈套”是善意的,因为只有如此才会让刘备高看他,信任他,珍惜他,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才好施展拳脚。别人都无所谓,关键是关、张、赵三将是刘氏企业的元老,又都在江湖上闯出了万儿,怎么可能见面就服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后生?
  第三次刘备来访,诸葛亮已经做完了功课,迎接老板的到来。刘备虽然没有什么韬略,但他久历江湖,看人很有一套,见诸葛亮体貌俊伟,神清气爽,心头欢喜,当下把多年来的苦水倒了出来。诸葛亮问他的目标是什么?刘备说天下纷乱,自己是汉室宗亲,有责任和义务复兴汉室,但年近半百(四十七岁),一事无成,想请孔明先生出山襄助。

  诸葛亮见刘备诚恳,就把想法和盘托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曹操现在已平定中原和北方,拥有百万人马,又控制着皇帝,占据了天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他争锋;孙权控制江东六郡,已经有三代传承,百姓也都服从,还有长江之险,占据了地利,也不能与他争夺。刘备一听,心头就慌了,说南北都被人占了,我该向何处去呢?
  诸葛亮继续分析:现在只有两块地盘可以立足,一是荆州,二是益州。荆州是天下要枢,北依汉水,南临五岭,东接吴会,西通巴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高祖当年就是凭借这块地方厉兵秣马,出三秦而成就了帝业。如果据有这两大州,与东吴建立联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好,建立强大的军队,待天下有变时,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出南阳、进洛阳,您再亲率益州的军队沿着高祖当年的路线出汉中,攻长安,两路军马夹击,使曹操腹背受敌,就可以灭曹兴汉,统一天下。

  请注意,荆、益二州可不是后世所划定的行政区域的“州”那样只是两个“地级市”,而是两个庞大的地区。当时,荆州治所襄阳,管辖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范围;益州治所成都,辖十三郡(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相当于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范围。在东汉末年,排名前三的大州分别是益州、荆州和冀州。如果刘备据有荆、益二州全境,在国土面积上比当时东吴六郡大得多。所以,曹操在收拾了北方后顾不上休整就要取荆州,再打东吴,最后收拾巴蜀、西凉,完成中国的统一。

  刘备听了,大为兴奋。但他认为荆州之主刘表、益州之主刘璋与自己同宗,现在还借荆州新野小县容身,抢同宗的地盘怕是不太好吧?其实,刘备这种优柔寡断正是打天下的大忌,诸葛亮刚与刘备结识,不愿挑破,就委婉地说:将军仁义著于四海,占有人和,但也要据实而论。刘表外宽内忌,占有要冲之地却没有作为,必处于挨打的境地,将军不取,曹操、孙权却想得要命;刘璋昏庸无能,得了天府之国却不知怎么治理,手下有贤才不知怎么用,将军不取,刘璋北面的汉中之主张鲁早晚必取。刘备就说,一切听先生的,请先生一起创业吧。诸葛亮“推辞”了一番,就提着公文包随刘备出山。
  其时刘备军马只有几千人,所以诸葛亮用“将军”称呼他。庙太小,因此诸葛亮出山时没有任何官职。但刘备表态一切都听他的,就是最大的封赏。智谋之士,最怕就是自己的计策得不到实施。

  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讲的方略是着眼当时的情势而作出的部署,其后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个计划进行的。只是后来关羽失掉荆州,刘备与东吴血拼伤了元气,导致“两面夹击”的计划落空。再者说,当时诸葛亮只考虑如何应对曹操,以为只要与东吴结盟就可以了,实际上,就算关羽不死,东吴也不会坐视刘备、关羽率军合击曹操,因为一旦灭了曹操,坐大了的刘备会借“统一天下”之名回头灭掉东吴。再说,打仗这玩意总归还是拼实力,三国的实力排名是曹、孙、刘,只有孙刘联合才能抗曹。从这一点上说,刘备、关羽都没有很好地执行既定的战略,也不能全怪在诸葛亮头上。

  诸葛亮跟随刘备的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军队。没有能战的军队,光靠讲“仁义”是没有用的。诸葛亮深知,虽然刘备信任自己,不过要让他完全改变以前的观念,短期是行不通的,于是就采取了曲线政策。他本来就在荆襄地盘活动多年,深知此地有很多躲避战乱的外地人,就如同当今的“黑户”,自黄巾动乱以来已有两代。由于刘表不精政务,对这些流民并没有登记户口。诸葛亮先让刘备向刘表要兵马钱粮,刘备为难地说,刘表是我大哥,我怎么好意思呢?诸葛亮就说,那征调荆州游民扩充军队总可以吧?刘备大喜,认为这个办法可行,既不占刘表的户口,又能扩张自己的实力,于是下令征游民青壮,几个月就征了上万人。这支人马成为后来刘备转战各地的基本力量。

  在招兵卖马的同时,诸葛亮设法亲近刘表集团,很快就取得了刘表的长子刘琦的信任。刘表那时老弱多病,随时都可能伸腿死去,于是家族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夺地位的事情,主要是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争位。按理,古代有立长子的传统,刘琦应该是继承人。但一来刘表更喜欢小儿子,二来刘琮的母亲蔡氏厉害(主要有蔡瑁、张允等娘家将领帮忙),所以刘琦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被蔡氏一党暗算。刘琦听说诸葛亮很有谋略,就请他帮忙想招儿。
  诸葛亮总是以“疏不间亲”的理由推托。实际上,他巴不得刘表内部分裂,刘备才有机可乘。因为以当时刘备的力量,要拿下荆州也是不可能的,况且老刘还怕背上“盗夺宗族地盘”的恶名呢!于是诸葛亮虽然不出主意,但仍然与刘琦交往。

  越是这样,刘琦越着急,终于想了个法子,请诸葛亮到楼上喝酒,命人把梯子抽了,说现在只有我俩,先生这下可以讲计策了吧?诸葛亮就说,公子难道不知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吗?刘琦受到点化,明白自己只有离开治所襄阳到荆州下面的城池守卫,才能保住兵马势力。正好,东吴攻打夏口,刘琦趁机向父亲请命去守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刘表便批准刘琦为江夏太守,让他引兵前去守卫。诸葛亮结交刘琦,为刘备做了一个兔子洞。

  曹操自平定北方后,一直想南下荡平天下,荆州这块地盘,就成了他眼中的肥肉。于是亲率文官武将,领二十万大军向荆州杀来。这个当口,刘表病死,刘琮害怕曹操,举州而降,并传令刘备降曹。刘备气得差点吐血。诸葛亮趁机劝刘备,趁曹操大军未到,赶紧突袭刘琮,取荆州为本。刘备认为刘表生前对他很好,这样干有失道义,没有听从。待到曹军先锋杀到,刘备只能撤退。撤退就撤退罢,偏偏刘备为了虚名,要带十数万百姓一起走,光车辆就有几千,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诸葛亮心头着急,劝刘备说:主公要想保存实力,就必须丢下这些老百姓,不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备坚持认为老百姓是根本,既然愿意跟着我,就不能抛弃他们。诸葛亮只能暗自叹息,但他也深知即使现在占据襄阳,也无法对抗曹操大军,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结果,曹操大败刘备于长坂。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老婆甘夫人没保住,儿子阿斗差点弄成脑震荡,幸好张飞、赵云拼了老命,关羽按诸葛亮的计划找到刘琦,刘琦和关羽二人才率军接狼狈的刘备残部渡过汉水,退到夏口暂避。
  这是刘备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差点就被曹操根除了。看来,想要打天下,就不能有妇仁之仁,结果荆州没保住,跟随的百姓相互践踏死伤无数,自己的老婆孩子也受到严重威胁。而曹操尽收刘备残兵败将和粮草辎重,一鼓作气占领荆州首府襄阳及南阳、南郡、江夏、章陵、长沙、零陵、桂阳七郡,收编荆州降军八九万人,缴获战舰一千多艘,真可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对于刘备,曹操已经不当回事儿了,只是对孙权有六郡在手有点忌惮,但也料想是囊中之物,就写了封信给孙权,说老夫亲率大军前来,要与将军“会猎”,你何不效仿刘琮,免除百姓生灵涂炭?

  在曹操大军前来之时,孙权就派谋士鲁肃借吊唁刘表为名以探虚实,鲁肃还未到荆州,刘琮就投降了。鲁肃只好去找刘琦。
  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似乎只是个陪衬,傻呵呵地看诸葛亮施展奇计。然而真实的鲁肃是有大智慧的人,可以说是东吴的定盘星。他明里去找刘琦,实际上是探刘备。诸葛亮的兄长就在东吴,早就知道鲁肃的才干,得知他要来,就找刘备说:主公一定要把鲁肃抓住,他是我们的救星。刘备被曹操打蒙了,问如何是救星?诸葛亮分析说,现在曹操已经不把咱们当对手了,他的目标是吞并江东,我看孙权没有胆子跟曹操决战。我们要存活下来,只能联孙抗曹,等打败了曹操,再伺机夺取荆州之地为本,不然就没有立锥之地了。刘备认为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人马有限,说人家为什么要联合我呢?诸葛亮说,鲁肃是孙权最信任的谋臣,他来看刘琦是假,看主公是真。这个鲁肃很稳重,有大局意识,您得好好接待,设法让他主动提出结成联盟的要求,我再亲自到江东去游说孙权,就有转机了。

  刘备那时是一筹莫展,只得听诸葛亮的。鲁肃来了后,问刘备:将军兵败,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岭南的苍梧太守吴巨交情甚厚,准备投奔他。这显然是托词,因为岭南路远,吴巨又没什么本事,去了也白去。鲁肃就劝刘备:吴巨没啥本事,不久也将被他人吞并。我家主公拥有江东六郡,兵精粮足,您为什么不投奔我家主公呢?刘备说,我弟关羽有精锐水军万人,刘琦有本部军马两万多人,我们还是能打的。我都好说,关键刘琦本是我兄刘表的长子,本来就是荆州之主,我怕他不同意。
  显然,这些都是托词,而且刘备军马经长坂一败,根本没有万人,加上刘琦的军队最多两万人。鲁肃当然是明眼人,但他不说破,因为当时东吴最多也只能凑齐五万人,有刘备这支力量作外援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曹操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万,但真正经过战争洗礼的北方精锐部队不下二十万人),要拿下东吴,基本没有什么悬念。于是他恳请刘备派人到东吴去结盟,联军抗曹。

  由于鲁肃与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很要好,刘备就派诸葛亮去搞外交活动(别的人去也不行啊)。诸葛亮深知刘备命悬一线,此次使命就是要引江东之兵与曹操拼命,再伺机夺取荆州郡县,不然“隆中对”就是空谈。
  诸葛亮只身到了东吴面见孙权,见孙权犹豫不决的神态,决定用激将法,就说:孙将军的兵力无法与曹操几十万大军抗衡,不如趁早向曹操投降。孙权大怒,说我拥有江东之地却向曹操投降,而你主刘备没有尺寸土地为何不投降呢?诸葛亮摇摇头说,我主刘豫州是汉室宗亲、当代英雄,就是战至最后一人都决不投降曹贼。孙权气坏了,说我有十万之众,又据有长江天险,决不投降。先生别费口舌了,先歇息吧。
  诸葛亮在宾馆住下。鲁肃怪他激怒了孙权,说你是来联盟的,怎么把我主激了一把?诸葛亮说,你家主公说有十万人马,我看五万都凑不齐。事实上,投降对你们这些文官武将有利,因为曹操拿下江东,你们一样做官,只是孙权就只能像刘琮那样被看管起来了。

  鲁肃把这个关节告诉了孙权。孙权冷静下来后问鲁肃,单靠东吴军能否有取胜把握?鲁肃说敌众我寡,没有把握,但如果与刘备联盟,或可将曹操赶回北方。孙权问了刘备的兵力,认为自己人马多,如果打赢了,再树一个敌人岂不是更糟?鲁肃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曹操势力太大,只有联合第三方力量才能对抗他,所以让刘备壮大军力并没有坏处,反而有好处。孙权是心头特明白的人,当下赞同鲁肃的意见,又召见诸葛亮。
  诸葛亮这次据实而论,认为曹操人马虽数倍于孙、刘联军,但曹军也有致命的弱点,主要如下:1.西凉军是曹操的威胁,可派使者前去告知让他们出兵袭击关中;2.曹操真正能战的都是北方人,马战厉害,水战不行;3.曹军战马太多,现在已进入冬天,没有草料马只有饿死;4.北方人到南方来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战斗力将大大削弱;5.曹操新收的荆州部众,是迫于情势暂时依附,但没有归心,不会真为他卖命的。

  孙权听了,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但提出如果打败曹操,荆州之地归东吴。诸葛亮很狡猾地回答:道理上应该是这样,如果孙将军把曹操赶出荆州,自然归您。不过我职份低微,具体事宜还是要将军与我家主公特别是刘琦公子商议,因为荆州毕竟是已故荆州牧刘表的。孙权心想,只要打败曹操,谅你刘备也不敢与我为敌,还怕荆州之地跑了?于是同意联盟,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把大军开赴前线,与刘备军队会合后驻守赤壁。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借东风什么的。这些情况正史上没有记载,当然也可能发生,这里就不讨论了。事实上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是东吴军为主、刘备军为辅,下血本的还是孙权。正当东吴军与曹军酣战并追击曹军之时,诸葛亮放出关、张、赵三条老虎,一举攻占了荆州所辖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还收复了另外两员虎将黄忠、魏延。诸葛亮也因此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

  赤壁一战,曹操遭逢从未有过的大败,又担心西凉军在背后捅刀子,就引残部回许都了,但曹军仍然控制了荆州北面的南阳郡和治所襄阳城。吴军占领了南郡、江夏和武陵部分地区。要论划算,还是刘备得到的好处最多,坐收渔利占了荆州差不多一半地盘。不过,好端端的荆州被三家瓜分,各方都不大情愿,特别是孙权觉得受了欺骗,恨不得把刘备生吞活剥了。而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堪堪站稳了脚跟,可治所公安县地儿太小,又在长江之南,进退不得,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原本,诸葛亮想独占荆州,如今打了五折,还让孙权不满,只得提出与孙权谈判,请孙权把长江以北的南郡“借”给刘备“为本”,等将来有了新的地盘后再还。请注意,很多人误认为“刘备借荆州”是借的整个州,实际上只是东吴在战败曹操后所控制的南郡。因为南郡治所江陵在江北,是原荆州这个大州的中心,刘备只有把这里当成西进巴蜀、北拒曹操的办公中心,才会有发展前途,实现隆中时的战略规划。

  孙权说,可以谈,但要刘备亲自到东吴来谈。诸葛亮认为可以去谈,因为如果孙权把刘备杀了,刘备的部下就会联合曹操来灭东吴各报各的仇。刘备到东吴后,周瑜、吕范等人虽然不敢杀刘备,但也不想放刘备,就用“和亲”的办法,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其实就是“软禁”这位奔波了半世的枭雄。鲁肃顾全大局,向孙权讲明只有联合刘备才可以达至天下平衡的道理,认为南郡在江北,不如借给刘备让其挡住曹军。孙权听了鲁肃的话,答应把南郡暂借刘备。于是刘备回来后将治所由公安迁至南郡治所江陵城。至于《三国演义》中以惊险的笔法描写诸葛亮用计使刘备从东吴脱困回来,纯属小说家言——以孙权、周瑜的精明,刘老板就是会十八般武艺也不可能从千里之外顺利回归。
  曹操听说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正在练书法的他手一哆嗦,笔掉在地上。这位枭雄意识到,自己有生之年想荡平天下的宏愿只怕难以实现了。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诸葛亮开始谋划进军巴蜀。这时诸葛亮的学友庞统来投,刘备也拜为军师中郎将。恰好,张鲁准备攻打益州,益州的“汉奸”张松本来想把地图献给曹操,曹操没鸟他,他就跑到荆州来找刘备。诸葛亮对天下才士了如指掌,就让刘备好好款待,结果套出了张松的图,还动员张松与刘璋另一重要谋士法正为内应,并让张松劝说刘璋:刘备才是宗亲,曹操是“国贼”,不如请刘备入川帮助刘璋打张鲁。实际上,这是“引狼入室”之举。
  应该说,初期入川的功劳与诸葛亮无关,是刘备带着庞统先占据了主动。后来刘璋与刘备翻脸,庞统在雒城(今四川广汉东)中箭而亡(有人说诸葛亮担心庞统对他形成威胁才让他先入川受死,事实上诸葛亮不是神仙,哪能算准他会死)。诸葛亮这才让关羽守荆州,亲自出马,率领张飞、赵云逆江而上,最后围攻成都,采取劝降的办法,刘璋只得投降。刘备不忍杀刘璋,诸葛亮就让刘备把刘璋安排到公安的别墅里“享清福”直到终老。

  夺取了益州,刘备用诸葛亮计谋,率领猛将夺取了汉中,又乘势夺了曹操所控的汉中和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合竹山)二郡,派孟达和养子刘封把守二郡,意在与荆州关羽在战略地势上相互策应。经过十年的奋战,诸葛亮基本实现了《隆中对》计划,蜀国达到了顶峰时期,只是荆州还遗留不少问题,一直摩擦不断。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正式建立了魏国。第二年,在诸葛亮的劝谏下,刘备在成都即位为汉皇帝,封诸葛亮为丞相,正式建立蜀国。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建立了吴国。
  三足鼎立,荆州又成了焦点。

  前面讲过,因荆州有历史遗留问题,东吴又想占据这个要地进兵中原,所以孙、刘两家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刘备借了南郡后,势力迅速壮大,按诸葛亮、庞统的计谋比较顺利地取得了益州广阔天地,荆州就成了蜀国随意开启的门户——北上可进兵中原,东下可出击东吴,让魏、吴两家如芒刺背。特别是孙权,觉得刘备不讲信义,多次想与刘备翻脸血拼。那时鲁肃虽病,但还活着,所以一直主张联刘抗曹。在局部战争后,诸葛亮劝刘备与孙权讲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局面暂时缓和。
  但是,自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死后,两国关系恶化。鲁肃在时,中间还有个斡旋的人。鲁肃死后,关羽自恃天下无敌,开始北伐曹操(这个有点着急了,因为当时刘备刚夺下汉中,蜀国本部还没有能力进伐中原),刚开始是很顺利的,擒了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斩了名将庞,兵围要塞樊城,曹操吓得准备迁都以避其锋(关二爷的确是吕布之后最牛的将军)。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乘关羽集中精力攻打曹操时,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致使关羽腹背后敌,受两大强国的痛击,最后败走麦城,偏偏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也不来救,一代名将关羽只能死在孙权之手。
  有人说当时诸葛亮在帮刘备巩固益州,离得远,没法救援。其实就是给诸葛亮找借口。作为当时蜀国的首席执行官,荆州的历史问题他是清楚的,关羽的性情他更清楚。作为荆州这样的战略要地,关羽在武功上是没问题的,但在文治上就不及格,手下的文官就与他处不来。就算刘备想把亲如一家的把兄弟放在荆州,他没有办法协调这种人事安排,也应该提前做好策应的准备,因为关羽一旦发飙就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益州兵力再不足,凭借天险别人也攻不进来,是可以调集将士拱卫荆州的。但刘备、诸葛亮的失策就在于把刘封、孟达放在策应荆州的战略位置上是用人不明。虽然后来孟达降魏、刘封回成都后被赐死,但于事无补。如果派五虎将中其他四人中任何一位大将守上庸,就算不能扭转局面,也可把关羽营救出来。关羽不死,刘备就不会丧失理智,情况也不会像后来的那么糟糕。

  因此,刘备、诸葛亮决策失误,才是失掉荆州的主要责任人,关羽孤立无援,神仙也没有办法。但荆州毕竟失去了。三国的格局因刘备取荆州而形成,也因关羽失荆州而失衡。蜀国失了荆州,按诸葛亮的方略依然要与“仇家”孙权结盟,但刘备当了皇帝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错再错,亲自率蜀国主力与东吴拼命,结果兵败夷陵,损失了当时蜀国一半的兵力和大半的财力,使刚刚建立起来的蜀国元气大伤。
  刘备在无限的悔恨中走完了六十三岁的人生,临终把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小事务全权由他处理。此时的蜀国,完全处于孤立的境地,不仅魏、吴虎视,就连蜀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也趁机反叛,蜀汉政权受到严重威胁。诸葛亮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不顾蜀国大臣的反对,派使者到东吴再续联盟。东吴虽然得了荆州,但来自魏国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只拥有荆州之地而没有汉中这样直插关中的路线,是无法征服魏国的。再说,从根本上讲,魏国比吴国、蜀国强盛的态势没有发生逆转。于是,孙权迫于压力,答应与蜀国再度联手,并在不久后称帝,吴蜀联盟再次成立。

  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吴国的问题,诸葛亮集中精力收拾蜀南反叛势力高定、朱褒和孟获,最后以仁义收服了这些少数民族豪强,成功平复了南方,并推行当时最好的政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一举改变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低级生产方式,使这些地区成为蜀国兵马、钱粮、器物的提供地,蜀国的经济得以很快恢复。
  应该说,诸葛亮对内、对外的政策都是非常明智的,后来的北伐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但其苦心亦值得称道。只是,他遇到了平生劲敌司马懿这个老滑头。从诸葛亮六出祈山劳而无功来看,司马懿采取了消耗战的打法,总是不主动出战,部署了严密的防卫措施,最后活活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不过,诸葛亮在死前作了周密安排,凭借地利有效阻止了司马懿的追击,蜀军从容不迫退回成都,司马懿也不禁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五十四岁就亡故,完全是操劳过度。后人对诸葛亮推崇有加,也有人指出他用人和策略上的失误。但是,放眼几千年历史,那些“完美”收官的谋略家若是生在诸葛的时代,还不一定有诸葛亮的成就。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坚持他拟定的政策,蜀国安定了三十年,不能不说他确为治世能臣。诸葛亮能帮助刘备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闯出一片天地,用自己的智谋化解了无数危难,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特殊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这一点上说,他是一位创业天才,对当今的创业者仍然具有极强的参鉴价值。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