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进退自如的智勇将军】

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灭楚。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在中国古代名将中,王翦的名气没有白起、韩信、李靖、岳飞那么大,也没有兵法传世,更没有当过宰相。但是,他是历代名将中少有的善知进退的智者。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与儿子王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率军平灭了韩国外的其余五国。仅此一点,王翦的智谋就非同凡响。
史上有句著名的话,叫“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伍子胥、白起那么牛的人,最后被君王赐剑而死;韩信、岳飞的名气比老板都大,最终“冤死”。这些功高震主的牛人,都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料敌如神而不知保护自己,殊为可叹!
王翦是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人,出生在武将之家,在秦昭王时代就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的儿子王贲从小跟着父亲练习排兵布阵之法。父子二人性情沉稳,体恤士卒,主张以最少的杀伤达到征服的目的,不像“人屠”白起那样嗜杀如命。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7年),王翦已经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了。秦国自白起歼灭(含坑杀)赵人四十五万之后,天下人闻听都怕得直起鸡皮疙瘩。秦国灭掉赵国的决心越来越大,先是派将军王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但赵国誓死反抗,攻打没有什么效果。秦昭王又派兵增援,还是无法攻破。秦昭王就派生病的武安君白起统兵继续攻打。白起不认可秦昭王的策略,说了一些触怒老板的话。在白起政敌范雎等人的阴谋下,白起被降为步卒,最后在病中拿起老板赐他自杀的宝剑抹了脖子。
秦昭王杀了名将白起,数了数,称得上百战百胜的只有王翦了,于是拜王翦为大将。王翦受命后直言不讳:大王,您虽恼恨武安君,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赵国虽有长平之败,但因为国家遭受空前的危机,逼迫赵国空前团结,连十三四岁的童子都上战场了,现在兵力不下五六十万,再凭借坚固的城池,足以与我军抗衡。我军远征日久,兵马困乏,士气不振,还请大王移驾亲征,一可以激励士气,二可以临机决断,臣好随时听从大王的教诲。
请注意,王翦这几句话很有名堂,足见他已经修炼成功了。其一,老板多疑,反复无常,武安君白起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说赐死就赐死,王翦可不想成为白起第二,干脆把话挑明:现在这种情况下伐赵,毫无胜算,但大王您一定要打,就听您的;其二,请老板督战,做将军的随时听命,决不像白起那样自以为是,不听老板的。这样,胜了是老板的功劳,败了也是老板的责任,不关将军的事。因为王翦了解,生在这个国家,遇到这样的君主,做臣子的是改变不了的。在能力超强的老板手下打工,就得顺着老板,否则再大的功劳都难逃一死。
秦昭王听了很欢喜:这样也好,寡人在宫中住烦了,跟着将军出去走走,就当散心了。
王翦说上述话,可进可退,当然他还是希望老板明白情势后暂不发兵,现在看来老头子等不及了。你想啊,秦昭王在位五十年了,熬掉了多少诸侯王?头发胡子都白光了,再不打就没机会了。
王翦见劝不动,就说:凡是王者出兵,应该师出有名,臣想,大王还是找个正当理由才好动武。秦昭王说:秦国攻打赵国,损失了几万人马。现在寡人兴兵为秦国的父老兄弟报仇雪恨,难道还不够吗?
王翦说: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是我们秦国派兵跨地千里去攻打赵国,而且赵国死的人更多。秦昭王说:那怎么办?你想想办法吧。
王翦说:范雎,曾被魏国的相国魏齐打断肋骨,打落牙齿,但看范雎没气儿了才将其扔在茅厕里。范雎经过千辛万苦来到秦国,被大王赏识,拜了相,封为应侯。魏国的须贾后来到我国出使,范雎让他取魏齐的脑袋报仇。魏齐听说后,连夜逃往赵国,投靠平原君赵胜。大王此番出兵,以捉拿魏齐为名,就名正言顺了。
秦昭王听了,大笑道:将军真是好计策!不错,范雎助寡人谋划天下,立了很多大功,寡人为他报仇也是应该的。
然而实际上,王翦此举有自己的打算:胜了当然好,败了至少可以把魏齐拿住,对自己与阴狠的范雎搞好关系有帮助——白起自信功高盖世,仍死在范雎阴谋之下。
于是,秦昭王亲率二十万大军,以王翦为主将,一鼓作气攻下了赵国的三座城池。
赵国又启用老将廉颇,坚守城池,并求助于齐国。齐国发兵十万救赵,情势大变,秦军被前后牵制。王翦对秦昭王说:现在齐国大军还没有到,不如班师,还可以全身而退,晚了恐怕就不好办了。
秦昭王到了战场上,才知道打仗并不像在宫中看地图那么简单,本来想退兵,又怕六国笑话,就说:你当初劝寡人打着为范丞相报仇的旗号而来,如今魏齐在赵胜的府上活蹦乱跳,寡人怎么回军?除非你把该死的魏齐给寡人抓来。
王翦没有办法,就请秦昭王派使者去找平原君赵胜,要他把魏齐交出来,秦国就退兵,不然就要攻入赵国都城。平原君回复说,魏齐不在我的府上,不知到哪里去了。秦昭王大怒,说赵胜竟敢欺我!待攻入赵都,鸡犬不留!就要发兵强攻。王翦拦住老板:兵法上说败兵有三,骄兵必败,疲兵必败,躁兵必败,我军现已具备其二。赵胜不交人,大王就修书给赵王,说明此行目的是捉拿魏齐,如果赵国交了,将退还赵国的三座城池。为了表示诚意,现在秦军就退到边境,希望赵王不要因为一个国外的臣子而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
秦昭王摸了摸白花花的胡子,沉吟道:赵胜是当今赵王的叔叔,赵国实际上由他控制大半,将军难道不知?这信送去也白送,何必多此一举呢?
王翦说:送与不送,不一样。送了信,是先有礼,再撤兵,是秦国有礼有节,赵国不交人就是他的不是了;不送信,就显得秦国蛮不讲理,撤兵撤得也很没面子。臣料想只要我们一撤,齐国就会退兵。到了那时,再设法收拾赵胜。
秦昭王听了他的话,把兵马撤到函谷关。齐国闻秦国退兵,也撤了(六国被秦灭掉,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各自打着小算盘,不团结)。秦昭王不甘心,问王翦怎么办?王翦分析:大王已经撤军,并归还了三座城池,但赵王并没有把魏齐交出来,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把魏齐交出来;另一个选择是如果推说魏齐不在平原君那里,就请平原君到函谷关来当面说清楚。
赵孝成王接信左右为难,就对平原君说,先王曾与秦王会于渑池,秦昭王没敢拿先王怎么样。如今秦王归还了攻下的城池,退了兵,老叔您就去会会秦昭王,告诉他真的没见到过魏齐。他要敢动您,我们再联合齐国攻打他。平原君没办法,只得赴会,结果就被秦昭王扣下带回咸阳,要赵王拿魏齐来换。赵孝成王也不想想,没有蔺相如这样的“鬼才”,赴会是极危险的。
赵孝成王再派使者去求助齐国,齐国说,赵国为了一个潜逃的小人而兴师动众。据我们所知,魏齐在赵国,你们自己处理吧,别老让我们劳师动众了,大军每前进一步都要花钱粮啊,你们赵国愿意出钱粮吗?
魏齐听说平原君被扣,赶紧去找赵国的上卿虞卿。虞卿与魏齐私交很好,赶紧把相印交了,同魏齐逃到魏国投奔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去了。信陵君不敢得罪秦国,向魏齐讲明了道理。魏齐长叹:老夫深悔当年没有把范雎整死!于是拔剑自刎。信陵君把魏齐的人头交给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派人星夜送往咸阳,秦昭王把人头赐给范雎,范雎叫人把魏齐的人头经过药水泡制后再涂上漆当作尿壶。于是,秦昭王便放平原君回去了,并对王翦极为赏识,对群臣说:以前武安君善于用兵,威名远扬,但他过于刚愎自用,不遵王命,所以降为步卒并赐死;今王翦将军既善于用兵,又善于用智,真是大秦的智勇将军啊!于是封王翦为大将军。从此,王翦“智勇将军”的美名传遍天下。
几年后,秦昭王去世,次子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但其时秦孝文王已五十三岁了,加之多年煎熬、酒色过度,继位仅三天就去世了。其子子楚继
位,是为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不过只在位三年就死了。十三岁的儿子嬴政继位,是为秦王政。后世有人说是吕不韦的阴谋(吕不韦曾在子楚于赵国为人质时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赵姬献给他生下了嬴政),至今已不可考。但秦国在权力更替频繁的时期,对于王翦而言却是如履薄冰,尽量少出头。不过吕不韦还是想拉拢他,让年幼的秦王政拜他为师,学习用兵之法。实际上,王翦只是个挂名师傅,平时极少有机会与由吕不韦一手操纵的嬴政接触。后世在评价王翦时说他将兵打仗没得说,就是有一瑕疵——没有教导好秦始皇。在吕氏一手遮天的秦国,一个武将想教导未来的始皇帝,不是开玩笑么?况且,嬴政到底是吕不韦的娃还是嬴氏的后代,没有DNA鉴定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从始皇帝性格上来看,既有嬴氏的狠,又有吕氏的阴。吕不韦当政期间,秦国对外硬碰硬的战争比秦昭王时期少,像王翦这样的宿将只等着以待天时。
所以说,王翦这位挂名的“帝师”,在嬴政成长的过程中是根本无法插手的。嬴政在“仲父”吕不韦的管教下学会了各种阴谋,性格也变得扭曲。吕不韦虽为相国,但是实际上的秦国之主,再加上他大权在握后与嬴政的生母重续前缘,后又引嫪毐淫乱后宫,让嬴政咬牙切齿,只是迫于情势隐忍而已。
继位九年后,嬴政终于冠礼成了主角,经历的屈辱和痛苦变成毒素,使他成为历史上罕见的铁腕暴君。他先将嫪毐车裂,后逼吕不韦自尽,启用李斯为丞相,决心统一天下。
公元前236年,嬴政亲政后第二年,就派王翦攻打赵国。等了十多年,王大将军又披挂上阵了。从此,王氏父子登了上用军力统一天下的舞台。
王翦经过多年的战争经验和不断精研前人的用兵之法,其胸中韬略已臻于纯熟。兵临赵国重地阏与(今山西省和顺),他察看了地形,命军中不满百石俸禄的校尉回家,再从军队的十人中抽出两人,组成了以一当百的精锐,仅十八天就攻下了阏与,之后一鼓作气,连下赵国九座城池。嬴政大喜,传令嘉奖三军,命王翦乘势灭掉赵国。王翦回报认为,赵国虽然衰弱,但仍然具有战斗力,只能慢慢蚕食,不能一举而灭,还需要等时机。嬴政虽然着急,但也深知王翦之能,就同意了。
在这几年中,王翦将精力放在训习精锐兵士上,还从北方匈奴那里购买好马,等待战机。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灭了六国中最小的韩国,清除了秦国东进的障碍。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大面积饥荒,又被王翦的军队阻绝了盟国的救
援,情势极为严峻。此时,王翦认为战机已现,请命出战,率领大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幽缪王迁命李牧为大将军,动员全城拼死抵抗。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王翦、廉颇齐名,用兵极有法度,曾因北击匈奴大胜而威震天下。王翦奈何不得,只得用计。
赵幽缪王迁有个宠臣叫郭开。这个郭开,就是著名段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关键人物。当年,廉颇被免职后客居魏国,赵悼襄王想再用他,就派人去看看他身体怎么样。郭开知道后,重金收买使者收拾廉颇,因为廉颇以前曾训斥过他。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明白大王的意思,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可以上战场。赵悼襄王问使者:廉颇将军年纪已经很大了,不知饭量怎么样?使者因为收了郭开的钱,就说:廉颇老将军饭量还可以。只不过,臣陪他坐了不多会儿,他就上了三次厕所。赵悼襄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召他回国任用。
王翦认为,郭开既然能害廉颇,也能害李牧,就上书嬴政,让他出一万金悄悄派人送给郭开,在赵幽缪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让他“下课”。郭开收了钱,就密告赵幽缪王迁,说李牧与廉颇有旧,现在秦国兵临城下,他就投书咸阳,请求投降秦国。赵幽缪王迁是个昏君,说有什么凭据吗?郭开就伪造了书简,说是他派门客到咸阳盗得的。赵幽缪王迁不问青红皂白,罢了李牧的官,并在郭开的阴谋下杀了李牧。王翦乘势进攻,俘虏了赵幽缪王迁,赵国灭亡。郭开财产被抄,死于非命。看来,小人或可一时得志,下场好不到那里。

赵国完蛋,燕国没有屏障,成了王翦下一目标。过了两年,发生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嬴政大怒,命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逃到燕国的赵国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畔兵败。王翦派部将李信乘势攻取了燕国都城,取了燕太子丹的首级。燕王喜逃至辽东,燕国名存实亡,后来又被王贲的军队清剿,北方彻底平定。
平定两国,王翦深感杀伐太重,自己也老了,就请求告老还乡。嬴政虽然准许,但对他说:老将军可以告老,但王贲将军正当壮年,仍要为寡人建功。王翦便对儿子说:秦王这个人太过狠毒,你一定要小心,不要出了差错,特别是率军在外,要时时向大王禀报,不要学白起独断专行。
公元前225年,王贲大败楚军后消除了楚魏联盟,迅速攻打魏国。魏人死守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王贲久攻不克,投书问父亲有何办法。王翦密告儿子,大梁地势低,但城墙坚厚,不能力取,可以凿开河堤,引黄河、大沟之水淹没大梁城。王贲依言引水,魏王只得投降,魏国被平定。
魏国平定后,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南方的大国楚国了。楚国拥有半壁江山,有名将项燕统兵,嬴政甚为担心,还是想请战无不胜的王翦出马。这时,曾随王翦大破燕太子丹的李信主动请缨,拍着胸脯说自己能平定楚国。实际上,李信也是一员悍将,主要是怕王氏父子抢了平定天下的功劳,就抢在前头缠着嬴政。嬴政问他:你认为平定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说:只要二十万人就足够了!嬴政还是没有信心,就派人去问王翦,若是请老将军出马伐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听后,以为六十万人耗费太大,就派人对王翦说:大将军还是老了呀!您是害怕了吧?李信将军说只要二十万人。寡人见李信壮勇,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就决定用李信而不用王翦,并派勇将蒙恬协助李信。
王贲听说后,投书父亲问怎么回事。王翦回信说,楚国地大物博,又有项燕这等宿将,率六十万人还得善于用兵才行,李信有勇无谋,肯定要败。大王既然不听我的话,为父还是在家养老得了。
李信当上统帅后,带领蒙恬引军二十万大举进攻楚国。楚军统帅项燕布下陷阱,引诱秦军深入后实施围歼,经过三天三夜不停息的战斗,秦军都尉(统领万人以上的将领)死了七个,一败涂地。李信幸亏蒙恬掩护才免遭俘虏,但所率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嬴政这才醒悟过来,还是要用王翦才有胜算。但王老头儿年迈,还当过自己的挂名师傅,就连夜起驾,到频阳去请王翦担任秦军统帅。
到了王翦的家乡,嬴政见王老头住在简易的草舍里,吃的用的如同农夫,家人也都十分朴素,就说:老将军何故如此清贫!难道掌握国库的官吏没有按老将军的官爵发放俸禄吗?王翦说,老臣父子为大王效力,是为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大王所给的俸禄,都分给部下阵亡将士的家眷了。
嬴政连忙夸赞老将军为国尽忠体恤部下、爱护百姓实在难得,接着就扯到攻打楚国的事情上,郑重请王翦出山担任统帅。王翦推辞说:大王啊,老臣一生为秦国征战,如今一身伤病,恐怕误了国家大事,请大王另择良将吧。
嬴政说:寡人曾是老将军的学生,如今老将军真的要弃寡人于不顾吗?寡人已经向老师请罪来了,无论老师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王翦深知嬴政为人,若是不答应,恐怕要成为第二个白起,况且儿子还在外征战,不能不顾忌这些。于是就说:若大王非用老臣不可,必须给我六十万人,一个都不能少!嬴政这才高兴了,笑道:那是当然!老师是忠臣,就是把秦国所有的兵马给您,寡人都放心!
然而嬴政真的放心吗?先前他只给二十万人去打楚国,就是怕将领反戈一击。若是二十万人,就算造反也收拾得住,但六十万人就危险了,况且是王翦这样的名将!所以,阴狠的嬴政就将王氏父子分开,让他们不能合兵一处,便于节制。
王翦这么多年一直高调打仗,低调为官,就是为了避嫌。以他的智谋,岂能看不穿嬴政的心思?于是连夜写了奏陈,划了一些田亩,揣在怀中。
不日王翦还朝,嬴政拜将出征,并亲自送王翦到灞上,做出依依惜别的样子。王翦见时机已到,下马将奏陈递上,请求嬴政按他的要求赐予良田屋宅。嬴政看了单子,果真不少,就笑道:大将军既有平定楚国的信心,还担心贫穷吗?王翦板起脸说:这些年老臣为大王效命,虽然立了很多战功却没有封侯,连像样的房舍也没有几间。现在趁大王还亲近老臣,就厚着脸皮多求田产,好为子孙置点家业。
嬴政放声大笑:没想到一向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王老将军,居然如此爱财!好吧,寡人答应便是,您尽管放心去打仗,寡人为您解除后顾之忧。
王翦领兵过了关口,又连续数次派人回来,请求嬴政把田产的事情尽快落实了,又要求增加美女、黄金。王贲知道后,赶紧派人给老父送信,说老爹您是不是糊涂了?仗还没开打,您就不停地索要田产、财宝,难道您不知道大王的脾性吗?王翦秘密回信说,我儿还不成熟!嬴政性情乖戾,少恩而又有虎狼之心,比任何敌人都要凶险。如今他几乎将倾国之兵交在为父手中,我只有表现出贪婪的行为多要田产财物来打消他对我的怀疑。王贲接信,深服其论。
楚国探得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抗秦。王翦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大军严密布防、休养生息。楚军屡次挑战,把天下最难听的话都骂尽了,秦军始终不加理会;嬴政数度派人来催,王翦上复说,请大王放心,老臣得了大王厚赏,一定会把仗打好。其实王翦是在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只图一击得手。于是命部下将领每日带领士兵休息洗沐,安排好酒好饭,同时与士卒同吃同住,加深将士之间的感情。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部下回报说:投掷石头,玩跳远比赛。王翦问:掷多远?跳多远?部下照实回答了。王翦认为兵士的体力已经可以了,只等项燕疲师东退。
果然,项燕终于熬不住,引军向东撤退。王翦的消耗战术起了作用,于是发令,命最精锐的骑兵在前,以飓风之势横扫楚军;命步卒随后杀到,清理战场。项燕败亡。王翦长驱直入,一举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了越国土地。公元前223年,南方悉数
平定。
王翦班师回朝,嬴政十分高兴,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大将军出征前怪寡人没有给你封侯,如今不仅把你要的田产财物给你,还要加封你为武成侯。王翦谢恩,辞官回乡养老。
公元前221年,王贲攻入齐都临淄,俘虏齐王建,齐国也灭亡了,王贲因功被封为通武侯。齐国灭亡后,秦统一了中国,王翦父子得以善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