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本连贯性非常强的史书,接着昨天的材料写彭越,这是最后一篇彭越,因为彭越这回彻底回老家了。

当是时,始皇驾崩,二世夺权,赵高乱政,荼毒四海,陈王奋起挥黄钺,秦帝国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天下瞬间分崩离析,狼烟再起,拉开了灭秦之战的序幕;刘邦和彭越都是是其中一员。

刘邦以土匪发迹,彭越以水盗起家;刘邦在关中的民心,彭越在梁地的人心;刘邦屡战屡败,彭越也是屡败屡战;刘邦48岁下海创业,彭越也是以高龄号令水匪。纵观两人前期的人生轨迹,非常相似,可为什么?刘邦建立的汉朝成为文明的标志,而彭越却以身死国灭夷三族的悲剧收场?

因为,彭越只是个A货刘邦,看似形同,其实质异。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 前196年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

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关奏请族之,上可其奏。三月,夷越三族。枭越首洛阳。

【译文】彭越西行到郑国故地,路遇吕后从长安来。彭越对吕后哭泣诉说,说自己无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了,与他一起回来。到洛阳,吕后向刘邦说:“彭王豪壮勇武,现在把他流放到蜀郡,这是自留后患;不如就此杀了他。我已恭敬的与他同来。”

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舍人控告彭越又谋反。廷尉王恬关上奏请求灭彭越族,刘邦批准了。三月,诛杀彭越父、母、妻族。斩彭越首级于洛阳

【解析】在这段材料里,彭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他最终的悲惨下场。

在刘邦势力还很小的时候,彭越就已经站队刘邦,仅迟于萧何曹参等丰沛系人员,彭越的站队非常的真诚,并不是因为谁赢帮谁,谁势力大帮谁,而是真的看好刘邦,觉得刘邦能成大事,觉得刘邦跟自己是一类人,而且还自认为不如,详见之前写的文章:《没钱没资源怎么收拢人心》。

因为这个原因,在刘邦还没有做大的时候,彭越和刘邦就已经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此后楚汉争霸期间,也是一直忠心耿耿的在昌邑开辟根据地,用第二战场拖住项羽部分兵力,还给刘邦军送过粮。

同时,刘邦也是负过彭越的,彭越攻下梁地,刘邦却让魏豹当魏王,让彭越当魏相;对此,彭越没有吭声。彭越也负过刘邦,垓下之战迟迟不到,陈豨叛乱称病不来。

韩信陈豨臧荼等人失败后都是夷三族的待遇,唯独彭越,刘邦没有对他痛下杀手,而是流放到了蜀地,留了一条命,当了皇帝的刘邦还是有人性的,也有心软的时候。

刘邦之所以对彭越手下留情,第一是因为上面说的原因,刘邦对他的感情比其他异姓王深厚,毕竟曾经真心爱过,所以他才敢找吕后哭诉;

第二是彭越造反只是疑罪,没有真的造反,罪责主要在于扈辄劝他造反,他没有举报扈辄,所以有关部门说他“反形已具”,而不是说他直接造反(详见昨天的文章)。

第三则是因为彭越也年龄不小了,没几年活头了,打发到蜀地去了却余生,也不会出大问题。

可要彭越命的,恰恰是彭越的这一次哭诉!我们看看彭越都说了什么?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

从材料看,彭越的哭诉主要有以下中心思想:

1.自言无罪

2.想回老家昌邑

1.自言无罪,犯了掌权者的大忌,这是变相的骂刘邦忘恩负义、无罪见诛。语言中透露着不服。至于是不是真的无罪,真的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刘邦是君,彭越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彭越不服,去求吕后,给吕后的感觉就是,因为彭越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时候彭越没有力量,尚且不服;如果有力量,彭越又不服,会干出什么事呢?彭越不服,那彭越的家人、下属、故旧等等会不会也不服?

2.想回老家昌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掌权者的神经最为敏感,时刻都害怕被夺取权力。彭越一生都在梁地对抗项羽,在昌邑得民心、有威望、势力盘根错节。现在没有力量,只能求我,你彭越想回梁地,回昌邑,到底是想回去养老?还是因为不服不满,想回去起兵造反?

吕后不是刘邦,彭越怕是老糊涂了,低估了吕后的心狠手黑,彭越的一次哭诉,反倒提醒了刘邦吕后,你彭越不是在梁地有基本盘吗?人去蜀国了,势力还在,子子孙孙还在,亲戚故旧还在,一样会不服不满,处理不干净等于留了个定时炸弹给刘盈,刘邦百年之后迟早要爆炸,你彭越不是要回老家吗?夷三族够不够?这回彻底回了老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就要做到极致,权力的游戏中只有你死我活,没有手下留情。

手下留情,只会按下葫芦又起来瓢;

手下留情,只会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下留情,只会处理掉一个隐患,又冒出来更多隐患!

历史如潮,总是高低起伏;历史上有明君贤臣惺惺相惜,就有昏君乱臣臭味相投;对于想做点实事的臣子来说,最低谷,莫过于:老板昏聩,奸臣擅权!如果,命途不济,遇到这种地狱模式,拔剑四顾心茫然,该如何破局?何去何从?历史给出了答案。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 前196年

五月,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豨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译文】五月,下诏立秦国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派陆贾到南越授玺印,和赵佗剖符通使,命令赵佗协调百越关系,消除南部边境的祸害。当初,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叫来,对他说:“秦国无道,天下困苦。听说陈胜等人叛乱,天下不知花落谁家。南海僻远,我怕叛兵侵地至此,想派兵切断道路自守,等待形势变化;恰好不巧病重。再说番禺负山险,背靠南海,地盘东西横跨千里,有很多中国人辅佐;这也是一州之地,可以建立国家。郡中官吏,没有值得与他们说的,所以请你来做这个事。”随即任嚣以佗背为案,写下任命书,令赵佗主管南海军事。隗嚣死后,赵佗立刻以公文通告横浦、阳山、徨稀三关守将说:“叛军将到,紧急切断道路,聚兵自保!”于是逐渐以法律诛杀秦国所设置长吏,任命他的同党为代理长官。秦朝灭亡后,赵佗就攻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解析】赵佗这个人,非常长寿,活了一百多岁,从嬴政战国时期活到汉武帝时期,原为秦国大将,后领军攻取南越,这个过程中,嬴政死、二世立、山东乱、陈王起,赵佗以防备叛军为名,封锁五岭三关,隔绝内地与广东地区,自立为王。

五岭即南岭的主要山脉,毛主席有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中的五岭,说的就是赵佗封锁的这个五岭,岭南为广东,岭北即江西湖南,赵佗封锁五岭,割据为王,直到刘彻派路博德征灭南越,立国近百年。

从形势上看,赵佗是被秦始皇派去岭南,后来恰巧二世昏聩,赵高擅权,陈胜揭竿而起;赵佗恰好拥兵南越,因缘际会,撞到了风口上,自立为王。

但读历史是为了学以致用,读史鉴今;从结果来看,如果二世乱政之初,李斯能请求外放,主一州之地,是不是也能够在未来的乱世中有争霸天下的实力,乱世为王,有人有粮有枪,就是爸爸。

如果赵高擅权之初,章邯可以请求镇守边地,远离关中,最后是不是可以避免和赵高的互相猜忌?据险而守,雄兵在握,按剑四顾心了然,进可以争霸天下,退可以择主而侍。

历史在不断地重演,所以历史有借鉴的意义,500多年后,三国统一、司马炎死、司马衷上位,皇帝不慧,外戚、宗室开始争权夺利,权力变更频繁,人头滚滚,开启了300年的乱世,史称八王之乱。

张轨,自称张耳后裔,见权力更迭,恐天下将乱,便暗自图谋占据河西之地,于是向中央请求出镇凉州。

后来的情况熟知历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张轨趁势而起,裂土为王,建立前凉政权,称霸河西走廊,王位传承四世,享国七十于年。

张轨知不知道赵佗的事迹呢?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