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七年 前200年

春,二月,上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

【译文】春天,二月,皇上从并州回到长安。萧何正在建造未央宫,皇上见未央宫雄壮华丽,很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荡,苦战数年,成败还未可知,为什么要过度建造宫室!”

萧何回答说:“天下还没有平定,因此正好可以利用即将解甲的士兵来建造宫室。况且天子富有四海,宫室不建壮丽点展示不出威严,而且建好未央宫以后,后世子孙也就不用在加建宫室了。”皇上龙颜大悦。

【解析】听话要听音,看新闻别看人家说了什么,而要看人家没说什么。高手说话,点到为止,常常是一切尽在不言中,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又没有通过学习掌握权谋思维,往往如坠云中雾里,搞不清楚别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搞不懂其他人的意思,虽有影响,但也不致命,只会是白白多走了许多弯路,白白错过了许多机会,等到回过神来,就只有边拍大腿边哭嚎的份了。

如果搞不懂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领导的意思,那情况就很糟糕了。轻则不受重用,当一个边缘人;重则有灭顶之灾。

说到揣摩上意,萧何可是个中高手,话到位了,领导就开心,领导一开心,就开始栽培你;已经栽培了的,就开始重用;已经重用了的,就继续加强重用。为什么?因为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萧何懂刘邦啊。

从刘邦的角度看,我们来看看他是几个意思:

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天下动荡,苦战数年,成败还未可知,为什么要过度建造宫室!”

刘邦什么意思?刘邦生气是因为未央宫建造得太壮丽豪华吗?并不是。

刘邦生气的是,在天下动荡不安的时候把宫室建造得过度豪华。

换一句话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刘邦也想大建特建,但是碍于形势,不得不生气。

为什么刘邦觉得当前形势不适合大建特建?

还不是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苦哈哈的,大家伙条件都不是很好,如果建好了未央宫,就是刘邦一个人享受,这不是搞特殊,脱离群众吗?

当初造反时候,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倒好,你刘老三撇开老弟兄们,自己先过上了小康生活。手下的功臣元老们嘴上不说,心里会怎么想?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给兄弟们一人建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宅子呢?条件不允许啊,真一人建一套豪宅,那就真成了过度建造宫室了。

大兴土木,秦朝就是这么玩崩的,历历在目,刘邦也不傻。

可是刘邦现在都56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高龄,掰着手指头算算,很可能没几年光景了,真像刘邦说的那样,等天下完全平定了再建宫室,等也要时间,建也要时间,到时候别说搬进去住,恐怕老头子看都看不到了。到时候坟头草已三尺高,尘归尘,土归土,那时就算未央宫建的跟天上宫阙似的,对于刘邦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在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谁不想趁时光未尽,置办点家业,过几天舒服安逸的好日子呢?

所以说,刘邦生气,并不是真生气,而是在给手下弟兄们表态,在撇清关系:不是我建的,我不知道,不关我的事,都是萧何这老东西自作主张。我很生气,已经严厉的批评了他,大家要以萧何为鉴,建宅子时要一切从简,切莫铺张浪费,过度使用民力,步前秦后尘。

就好比做行政的,给领导安排了晚餐,订好了酒店。领导走近餐桌一看,好家伙一桌的高档菜,这时领导就开始批评行政人员了:

这个XX,铺张浪费,一桌子菜,价格还这么贵,太不注意影响,下次注意!

这时候,如果你是这个行政后勤,该怎么回话呢?

咱们来看看萧何是怎么回答刘邦的。

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

萧何回答说:“天下还没有平定,因此正好可以利用即将解甲的士兵来建造宫室。况且天子富有四海,宫室不建壮丽点展示不出威严,而且建好未央宫以后,后世子孙也就不用在加建宫室了。”皇上龙颜大悦。

首先,萧何承认了把未央宫建得这么豪华,但刘邦不知情这个事实,虽然没有说“是的,这事皇上不知情”,但给刘邦解释这个事,本身就是在暗示别人,刘邦不知情。知情者何须解释?刘邦是真的不知情吗?谁知道呢,可能吧。

其次,萧何给刘邦填平了滥用民力的大坑,解决掉了政治上的错误,这事不是专门征调民力做的,而是利用空闲劳动力顺便做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让小伙子们锻炼锻炼身体,别闲出毛病来,是吧。

再次,萧何当众强调了刘邦的特殊性,天子富有四海,非壮丽无以重威。啥意思呢,这话是说给刘邦听的吗?不全是,主要是说给那些功臣们听的。意思就是:老大只有一个,你们不一样,别想着向老大看齐了,老大能调用空闲军队建宫殿,你们能吗?活腻了吧?这话刘邦能说出口吗?肯定不能说,这就是帮刘邦说不方便说的话了。

最后,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啥意思?字面意思就是咱们这一次一劳永逸,我承担点恶名也是值得的,免得以后的皇帝又要大兴土木,长痛不如短痛。

可听话要听音,萧何说这话仅仅是字面意思吗?不是啊,没抓准关键词是很难听明白的。

那么,萧何说:“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到底是个什么目的呢?有什么弦外之音呢?为什么刘邦听完乐了呢?

说明说到心窝里了啊,留给大家分析吧。

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行政人员,怎么回答领导。

2.萧何说的:无令后世以有加也,有啥弦外之音。

建未央宫这么大的事,萧何不敢做主,可建多大?用什么材料?如果刘邦没有明说,也没有让萧何上交非常具体的方案,那就等于把这些细节上的决定权授权给萧何了。

刘邦当然没让萧何上交具体方案,如果刘邦有敲定的详细方案的话,萧何不按照方案做,肯定是活腻了。刘邦哪里还会跟萧何多说半句话。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细节部分,刘邦应该是授权给萧何了。

这个时候,刘邦只要稍微的,似有似无的暗示一下自己的倾向,善于察颜观色的下属,如果揣摩到了意思,就可以放开手干了,这种能听懂领导的弦外之音的下属,往往爬得最快。因为有些事,领导想做,但又不方便说,说出来要承担责任的,所以领导需要一个懂自己的人,一个一点就通的人。

看看后世的丞相,大多数铁打的相位流水的相国,长则数年,短则数月,皇帝不好伺候啊,所以说,凡是能在这个位置呆个十年八载的人,别小看他,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啊,萧何能够爬上相位,稳稳的坐在相位上那么多年,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成功可以复制。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 七年 前200年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

“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民,东有六国之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六国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上曰:“善!”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桀于关中,与利田、宅,凡十馀万口。

【译文】刘敬从匈奴和亲回来,于是说:

“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离长安近的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可以到达关中。关中占领没多久,人口少,土地肥沃,可以多迁人口实关中。秦末诸侯起义时,如果没有齐国田氏、楚国的昭、屈、景三族,讨秦之势不能星火燎原。现在陛下虽然定都关中,其实人口没多少,函谷关以东有六国时的强族豪右,一旦有变,陛下也不能高枕无忧。我建议陛下把六国的后代及豪强、名家迁徙到关中来,没事的时候可以防备匈奴,一旦诸侯有变,也能率领大军向东讨伐。这是强本弱末的方法。”

皇上说:“好!”

十一月,迁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共计十多万人。

【解析】古代历史上,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秩序、治安等行政权力,都是宗族中有威望的人在做,即历史剧中的乡贤地主。只要按时给政府缴税,基本不会插手下面的事,历史上这样的政治体制,本就非常容易形成地头蛇,像楚国的三大豪族,更是历史悠久,一直和楚国熊氏共治天下,屈、景、昭、熊是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芈,都是战国历史中,楚国王族后裔。

像这种王族后裔,在当地势力盘根错节,威望显赫,天下安则安然无事,天下乱则趁势而起,争霸天下。比如说秦末韩初的项梁项羽,因为有楚国三大族势力的支持而雄霸天下,比如说齐国的田荣、田横,因齐国田氏的支持而成为打不死的小强,怎么打都打不死,全因宗族势力太过强大。

现在刘邦一统天下,乱世已经成为历史,这些人就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患,放他们在山东故国,刘邦吃不香饭,睡不着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些人,就是大汉王朝以后的隐患,是刺头,是危险品:炸药。

刘邦怎么整治这些刺头:

1、威逼利诱,先给老虎剪指甲

齐楚王族之所以能够作乱,就是因为在地方上人数众多、威望很高、号召力强;因此,刘邦将他们迁徙到关中来,齐楚王族,在关中是没有号召力的,关中是刘邦的基本盘,这些贵族一言一行都在刘邦的监控中,翻不起浪花来。

但人家旧国贵族,在老家生活的好好的,干嘛要背景离乡跑到关中去?这个时候就要威逼利诱了:与利田、宅,凡十馀万口。 ​怎么利诱书里交代了,这么威逼没说,这个不用讲,用脚趾也能想到怎么威逼。

2、拉打结合,分化瓦解

齐楚贵族并至长安,楚国实力强于齐国,这个时候就应该厚待齐国贵族,以轻御重,制造双方的矛盾,不仅要防止他们联起手来,还要让他们成为对手,在地位上以齐制楚,在利益分配上拉齐抑楚,形成两个阵营的永久性矛盾。互相牵制,互相监控。

3.消耗毁灭

拉打结合只是暂时性的制衡策略如果后世皇帝能力不行,可能有一天会压不住,所以,最终的目的还是,在皇帝能力强的时候,要让齐楚贵族消失毁灭,这个时候就要利用外力消耗他们,匈奴来了安排他们和匈奴打,诸侯反了安排他们和诸侯打。通过战争不断的消耗危险分子,让他们灰飞烟灭。

总结:这个强本弱末的策略,使用的前提是刘邦处于优势形势下,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这些贵族不来关中,刘邦趁机以谋反的罪名把他们全部剿灭,名正言顺。如果他们来了关中,就和自己的基本盘脱节了,在历史上,没有基本盘支持的势力,都是纸老虎,如同建在沙滩上的建筑,一推就倒,任刘邦拿捏。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