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五年 公元前201年 腊月

甲申,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萧何封酂侯,所食邑独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小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

张良为谋臣,亦无战斗功;帝使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封陈平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译文】腊月廿一日,开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萧何封酂侯,所食邑户数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仗打得多的都是百战余生,少的也打了几十次仗。如今萧何不曾有过汗马功劳,只是拿着笔墨空发议论,反而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呢?”

皇帝说:“你们会打猎吗?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然而发令指明野兽所在位置的,是猎人。现在各位只能捉到野兽罢了,是猎狗一样的功劳;至于萧何,发令明示,是猎人一样的功劳。“群臣都不敢接话。

张良也是谋臣,没有什么战功;皇帝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任意三万户。

张良说:“当初,臣在下邳起兵,在留地和陛下相遇,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当时都幸运言中。但愿封留地就够了,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为留侯张良。

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推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啊。”高祖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没有功劳是什么?“平说:“要不是魏无知,我怎么能有立功的机会?”刘邦说:“像你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赐了魏无知。

【解析】廿三祭灶神,廿四小年大扫除,刘邦剖符的故事发生在廿一,马上要过年了,大汉公司上市的第一年,老板给大家发年终奖。

萧何、张良、陈平是刘邦的三大智囊,萧何主要负责内政管理,张良主要负责战略规划,陈平主要负责战术谍报。

关于萧何:

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并发表了“功狗”、“功人”的政治见解。群臣皆不敢言,尴尬冷场,是因为“功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本人,对于皇权来说,所有的臣子都是“功狗”。

刘邦把萧何比为“功人”,意在观察萧何在队伍中的人望,如果这个时候,大家一致叫好,萧何恐怕要倒霉。群臣之所以莫敢言,就是因为刘邦的言论没法接话。

赞成不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功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反对也不行,年会上公然跟老板唱反调就是不想混了。因而,群臣莫敢言。

杰克马在内部说工作要996,生活要669,网上一片讨伐,为什么没有员工当场站出来反对?利益相关罢了。

从封侯的层面看,刘邦封张良、陈平,两人一顿推让,怎么萧何一声不吭的就接了?

还是因为萧何此时已长期把持政务,位高权重,威望过高,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服从刘邦的意志,只能是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好的接着,坏的也要接着,位高权重切忌有太强的自我意愿。

萧何没有军权,不然很可能也是不得善终。刘邦说萧何功劳第一,封了萧何八千户,后来却封了功劳第二的曹参万户侯,何意?刻意制造文武矛盾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提防,也是保护,很难讲,刘邦对萧何的感情很复杂。

关于张良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不知道为什么,张良这短短的几句话,几千年后,我每次看到这段文字,总觉得有点感动,还是原文看起来舒服,怎么翻译都翻译不出来这种感觉。这也是我一直提倡大家看原文的原因,原文和译文文意很不一样。

张良打的是感情牌,刘邦要给他齐地三万户,恐怕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萧何只封了8000户。当然了,如果张良要了,刘邦肯定会给,但要清楚,既然能给出去,也就能收回来,只是这一进一出之间,贪心就暴露出来了。就好比曹操请求刘协亲政,刘协敢吗?

又好比谈男女朋友,把信用卡给对方,并说随便刷,如果对方真随便刷了,很难不去想,对方是爱你这个人,还是爱你的钱。如果是因为钱,那这种感情就很廉价了,廉价的感情廉价的人,很难得到尊重。

在这之前,刘邦刚刚把韩信改封到楚地,怎么可能又重新把齐地给张良?张良评估形势,认清自己的位置,主动回绝3万户封邑,然后再回顾当初和刘邦一起艰苦奋斗的日子,适时的请求封到留地,不仅毫无廉价的感觉,反而显得情深义重念旧人,格调相比萧何,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当然了,萧何是因为位置所限,不便自由发挥。

关于陈平

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

陈平打的是感恩牌,懂得感恩很重要,让人知道自己懂得感恩更重要,只有懂得感恩,别人才更可以提供帮助。只有知道你懂得感恩不是白眼狼,别人才愿意更加主动的为你提供帮助,让人知道陈平懂得感恩,这对陈平之后的政治生涯很有帮助。如果不懂得感恩,别人对你的帮助很难再有第二次。

另外,陈平话里有话,非魏无知,陈平没有立功的机会,非汉高祖,陈平更没有立功的机会。后半句没有说出来。

马屁拍的不动声色,没人不愿意听这种话,所以刘邦心里高兴:你是个不忘本的人。顺手就把魏无知也赏了。

所以,面对领导合适的奖赏,应该怎么样讲话呢?结合萧何张良陈平的回应,应该按这样的思路来讲话:

1.照单全收

2.打感情牌

3.打感恩牌

一套组合话术下来,小嘴就跟抹了蜜一样。 最后,根据萧何、张良、陈平的会话,读者们认为,在刘邦心里,认为谁和自己的关系更近些呢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六年 公元前201年
上以韩王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

【译文】刘邦觉得韩王信有才能又勇武,封地靠近巩县、洛阳,南面迫近宛、叶,东有淮阳,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于是把左原郡三十一县设为韩国,迁徙韩王信的封地到太原以北,防备胡人,建都晋阳。
韩王信写信给刘邦说:“新封地在边关,匈奴屡次入侵;晋阳距离边境较远,请求建都马邑。”刘邦同意了韩王信的请求。

【解析】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的后代,名为韩王,实际上只是刘邦的将领,基本都是跟在刘邦身边,很少有单独行动的机会。
项羽围攻荥阳,刘邦跑路,留了周苛、枞公、魏豹、韩王信等人继续坚守城池。刘邦一走,周苛、枞公就杀了魏豹,之后项羽破城,周苛、枞公死节,韩王信投降,紧接着韩王信找到了机会逃跑,继续回到汉营效力,刘邦和韩王信之间因此而生嫌隙。
韩王信跟周苛、枞公不一样,他自己的想法很多,不想为刘邦白白牺牲,因此投降了项羽,从当时的情况看,刘邦是没有怪他的,但江山一统后,日久生嫌,像这种有政治污点的人,如果想找人开刀,肯定是第一个被刘邦想起来的,刘邦从荥阳逃走,带了陈平而不带他,可见在刘邦的心里,他并不是很有分量,恐怕韩王信也因此而有怨念。
刘邦嫌弃韩王信有变节的污点,韩王信记恨刘邦抛弃自己独自逃命,两个人的矛盾大概是这样。谁对谁错?很难讲。但在政治上,没有对错,刘邦是君,韩王信是臣,在政治上没有对错,只有君臣,这一点是没得商量的。
楚汉争霸结束后,韩王信也因功被封韩王,王颍川,成为地盘最小的异姓王,地盘虽小,可都是当时的发达地区,自古韩国就是四战之地,因此民风剽悍,是优质的兵源地,加之地势险要,秦东出,六国西进,很多战争都发生在这里,颍川郡在秦朝时就有25万户左右,口一百多万,而当时的郡普遍的人口规模是3到5万,颍川郡在当时是非常强的郡,而韩王信又是韩王后裔,在韩地有一定的号召力。
因此,天下大定以后,不管是出于私人恩怨还是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刘邦都不能让这一块战略要地掌握在异姓王手上,所以,徙封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利用他的才能和勇武抵御匈奴。
韩王信最后是叛变投降匈奴了的,在刘邦徙韩王信到并州之前,刘邦已经收拾了燕王臧荼,韩信也被从齐王撸成楚王,又因为钟离昧的事情被撸成淮阴侯,韩王信常年跟着刘邦带兵打仗,恐怕对刘邦的了解要强过臧荼和韩信,因此而内不自安。
借着这次徙王事件,趁机向刘邦建议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马邑。晋阳城在太原,比较靠近内地,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靠近草原,马邑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华夏的交界处,李牧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蒙恬曾在这里养马,因此得名马邑,说起马邑,就会想起汉武帝时对匈奴的一次失败战略谋划,几十万大军白跑一趟,王恢因马邑之谋失败而自裁。
结合韩王信过去的表现和未来的叛变事实来看,恐怕这个时候,韩王信向刘邦提出把都城由晋阳迁到马邑,不仅仅只是为了更好的抗击匈奴这么简单,恐怕他是看到了臧荼和韩信的下场,结合自己对刘邦的了解,认为自己也难逃噩运,因此长期驻扎在马邑,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就随时准备叛逃敌国。
韩王信的事情很复杂,和之后的白登有密切关系,最后叛逃敌国,因战争失败而被杀,从短期来看,韩王信是实现了自己的企图的,成功的让刘邦同意了他建都马邑的目的。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

韩王信以战争需要为借口,抓住了刘邦急切的想要解决匈奴问题这只痛脚,打着为刘邦考虑的旗号,成功说服刘邦建都马邑,进而实现了自己驻扎在边境,见机行事,情况不对可以侍机叛逃的企图。
要警惕向韩王信这种,打着“为你好”为借口,借机实现自己意图的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