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译文】​楚国这次来的骑兵众多,汉王在军中挑选骑将,都推举原来的秦朝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想任命他们,二人说:“我等原为秦民,恐怕军中士卒觉得不靠谱,请您委派一名常在您身边,又善于骑射的人做我们的首领。”于是刘邦任命灌婴为中大夫,让李必、骆甲担任左右校尉,带领骑兵在荥阳以东大败楚骑。

(注:资治通鉴和史记应该是抄错了,查遍高祖功臣表,没有李必,只有季必,我认为是季必,下文做季必)

季必,秦国人,汉初大将,西汉开国功臣。汉二年,在栎阳以都尉职位跟随汉高祖刘邦平定三秦,屡立战功。高祖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十二月癸卯封戚圉侯,受封十六年(公元前179年)后去世。

【解析】​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邦项羽对垒荥阳之时,打完这一仗,楚汉争雄就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个时候,灌婴的骑兵作战水平肯定是不怎么行的,真行的话,刘邦也就不会到处找人了。

西汉初的骑兵和电视剧里的骑兵不太一样,真正那个时候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

换句话说就是:士兵能坐在高速奔跑的马被上,全靠用双腿紧紧夹着马肚子,一手紧握缰绳,一手紧握兵器;骑射兵更是要在奔马上,双手张弓引箭。

可见培养一个骑兵有多难,成长成一名骑将更是不容易,骑兵这个兵种,在当时的军中绝对是香饽饽。既然机会难得,可季必、骆甲为何要把大好机会拱手让给灌婴?

季必、骆甲的解释是:“臣故秦民,恐军不信;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

开始以为前半句才是原因,但想了想觉得后半句也是原因,还是主要原因。

楚骑剽悍,天下闻名。这两个人就是担心战败,需要承担责任,但点到自己了,拒绝是不可能拒绝的掉的。所以以退为进,拉了一个领导的心腹来当代言人,这样即使出战不利,由于有亲信顶在前面,刘邦也不会过于追责,追责也没办法越过灌婴,单单责罚季必、骆甲两人。

同时,有领导亲信挂名,也好伸手向刘邦要资源些,想递什么话也可以拿灌婴当传声筒。

抱住了灌婴这条大腿,万一打赢了也不亏,主动让出骑兵大将的位置给灌婴,也算是得了个让梨的美名,又有特殊才能。

这两兄弟在刘邦和灌婴心里,可以用德才兼备来形容了,没有野心,不贪权,又有才,多好的下属,太让人放心了,是两个政治过硬的小兄弟,以后升官发财肯定会捎带上。

映射到职场上就是:

如果领导交待了一个难做的项目,失败率高的项目,对整合资源能力要求极高的项目,容易得罪人的项目,总之就是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可以胜任的项目。

不如把一把手的位置让出来,请求领导安排个亲信来挂名,具体的事务还是自己来做。

这样做成了,大家一起领功,多领点少领点的问题,分点功劳给别人,就当是交个朋友,关系处理好了,以后也能用上。

要是失败了,有领导亲信在前面顶着,后面的风雨也小一点;如果有人进谗言,也可以通过亲信和领导沟通,解释情况;要人要钱要关系也容易点;更能顶得住各方面的压力,项目自然更容易成功。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使者至赵,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

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馀乃遣兵助汉。

【译文】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赤膊大哭,哀哭三天,派使者告诉诸侯说:

“义帝是天下共主。如今项羽在江南放逐杀害义帝,大逆不道!我将征发关中所有兵马,收三河士卒,南渡江、汉攻打项羽,希望诸侯王们,一起攻打楚国为义帝报仇!”

刘邦的使者到赵国,陈馀说:“汉王杀掉张耳,我就攻打项羽。”

于是汉王找了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拿他的头送给陈馀;陈馀便派兵帮助汉王。

【解析】​1.楚怀王熊心是项羽和刘邦名义上领导,刘邦为熊心发丧大哭,并非伤心,而是政治作秀,目的就是在道德上拔高自己,搞臭项羽。这么做可以获得本土民众支持、忠于楚怀王的势力的支持,可以在攻入楚国后获得部分楚人支持,和清朝入关后拜朱元璋陵墓一个道理。同时可以削弱项羽的支持率,给项羽征兵、征粮、御民增加难度。无形之中达到了战略目的。

做事要想有效率,尽量要使自己在普世价值上站得住脚,获得广泛的支持率往往能事半功倍。

2.刘邦杀假张耳骗陈余出兵这事,刘邦讲的仁义也是小圈子里的,对于那个假张耳,历史连身份都没有交代,是什么人?怎么杀的?有没有补偿措施?一律没有交代。

刘邦并不是高尚的人,仁义道德如同一件外套,需要就穿上,不需要就脱下,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在大事大非上坚持仁义,在小事上小动作不断。以大事上的仁义来冲洗小事上的不择手段。牛逼人物都是争议不断,功过参杂。

刘邦骗陈余,短时间内获得了赵国的支持;长远的看,副作用很大,一方面陈余得知真相后必然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这事传出去非常的毁形象。但站在刘邦的角度考虑,张耳肯定是不能杀的,杀了张耳名声更臭,以后没人敢投靠自己了,而赵国又不能不拉拢。

这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只有在刘邦不知情的情况下,张耳自己大义凛然的自杀,刘邦才能扯清关系,然后刘邦大惊失色,一顿痛哭,厚待张耳家人,封妻荫子,最后无奈的拿着张耳人头送给陈余。

如果张耳不肯自杀,就要有人来协助张耳自杀了。就好比荆轲和樊於期的故事一样,死人不会说话。

这事在道德高尚的人眼里是无解的,但在刘邦眼里,仁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如果能通过仁义达到目的,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仁义会被有多远丢多远。

即北岛说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生平凡的原因,荣华富贵,岂会没有代价。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