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秦纪 始皇帝三十五年 公元前212年
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捕时在旁者,尽杀之。
【译文】嬴政游梁山宫,看丞相李斯在山下前呼后拥,很是不爽。有内侍悄悄提醒了李斯,李斯便撤掉了部分随从,嬴政大怒:“这是有人泄露了我的话!”
把所有人挨个审问,还是没人承认,于是在场的人都被杀了。
【解析】一眼看过去,这就是个杀人立威的故事,同样的事曹操也干过,梦中杀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故意制造恐怖氛围,以达到惩前毙后的效果。
我总觉得不对,今天反复推敲了整个过程,发现这事可能是一场阴谋。
先交代背景。根据历史记载,嬴政经历了博浪沙被张良刺杀、被荆轲刺杀之后,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嬴政的行踪是绝密,不可以透露给任何人,违者杀无赦。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为什么还有内侍铤而走险,冒着生命危险去通风报信,只是为了让李斯减少随从。要知道李斯前呼后拥的情形,早已经被嬴政看到了,现在改正,意义不大了,风险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至少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可为什么还有人做?要么这人是傻,要么就是坏。
这事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内侍随意透露嬴政行踪;二是内廷和外廷互相勾结。这两个罪谁都承担不起。特别是第二条,勾结内廷这种罪,作为二把手,不是李斯承受得起的。
历来内外廷相勾结,都是皇帝的逆鳞。内廷掌握着大量绝密的信息但没有权力;外廷代替皇帝行使权力,但缺乏绝密信息。这两股势力,都无法单独对皇帝,造成实际性的威胁。可要是勾结在一起,皇帝就如同没穿底裤,被架空了。可问题是,嬴政已经意识到了李斯勾结内廷,为什么只处理内廷,不处理李斯?如果拥有绝对权威的一把手的秘书和二把手勾结在一起,这对一把手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事,不可能不处理二把手。
为什么查不出来是谁。从内廷无从查起,可从李斯那边查,肯定能找到向李斯通风报信的接头人,只要找到这个人,顺藤摸瓜就可以查到源头,而李斯不会不说,否则他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信息透露出来的某一个节点,被人掐断了。
整个过程中,李斯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唯一主动的地方就是撤掉部分车骑。如果李斯提前知道嬴政在梁山宫,绝对不会搞前呼后拥的大排场。也就是说,李斯是不知道嬴政在梁山宫的。换句话说就是李斯并没有从宫里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是李斯和内廷相勾结,而是另有其人。
既然不是李斯和内廷勾结,那么侍卫为什么要给李斯通风报信?要么是为了讨好李斯,冒着生命危险来讨好,这是傻。要么就是受人指使想陷害李斯,通过让李斯撤掉车骑的方式,让嬴政误以为李斯和内廷有勾结,从而杀掉或者换掉李斯。这是坏。
谁会这么干?不知道。从情形看,嬴政安排人查这件事,毫无结果,到查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发现传递信息的来源断掉了,要么是某一个节点被杀人灭口。要么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信息,导致追溯不到信息源头。
所以说不管是内侍为了讨好李斯而传递信息,还是为了陷害李斯而传递信息。都跟李斯没关系,但内廷有人勾结外廷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又查不出来,所以嬴政大怒。这就是嬴政杀光了在场所有人,没有动李斯的原因。
李斯命好,碰到了嬴政,如果碰到的是其他皇帝,恐怕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冬 农历十月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译文】刘邦入秦宫,见宫室林立、罗幔遍地、珍宝美女无数,便想留在宫里住。
樊哙劝刘邦说:“您是想争天下,还是想做富家翁呢?这些奢华艳丽的东西,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如果欲争天下,要它何用!”沛公不听。
张良见状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您才能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暴政,应以清廉朴素为本。如今刚攻入咸阳,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世人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从进樊哙的请求。”刘邦这才回军霸上。
【解析】这段材料说的是,秦王子婴奉玺投降,刘邦进入秦宫后,的故事。大意是说刘邦因羡慕秦宫奢华,想留下来享受享受,樊哙和张良先后劝说刘邦的故事。
那么,樊哙和张良为什么要阻止刘邦呢?从张良劝说刘邦的话来看,主要还是路线问题,刘邦走的是群众路线。
住在秦宫,势必要驻军咸阳,把军队驻扎在城市里,那是相当的不靠谱的,大头兵们抢劫强奸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会产生非常大的军民矛盾。
而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打算做关中王了,以后咸阳就是自己的基本盘,在自己的地盘纵兵劫掠,脑子一定是被驴踢了。这就是樊哙张良反对刘邦乱来的主要原因。
连樊哙都明白的道理,刘邦怎么就不懂呢?其实,从权谋的角度看,刘邦不是不懂,而是有意为之,醉翁之意不在酒罢了。
至于目的,则是想测试身边人的忠心程度,看看谁是真心为自己,谁在明哲保身,谁在阿谀奉承。后来鸿门宴上,刘邦只带樊哙和张良两人赴宴,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在权谋概念里叫察奸术,非常的简单实用,感觉大家能用上,政治上也站得住脚,所以写了这篇。
非常简单的察奸术:
1.懂装不懂,然后去问考察对象,看看他会不会不懂装懂或者是趁机坑你。
2.反向表态,看看考察对象是随声附和还是有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