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高皇后八年 前180年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译文】诸吕之变平定,陈平、周勃等勋贵大臣请求刘恒入主长安,登基为帝。刘恒问左右属臣要不要去;郎中令周武等人说:“朝廷大臣都是高帝时大将,熟悉兵事,多谋善诈。这些人野心勃勃,以前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严,不敢造反罢了。现在朝廷已经诛杀了诸吕,喋血京师,这入主长安为名迎接大王,实在不可信。希望大王托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说:“群臣的意见都是错误的。秦朝时政治混乱,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能够统一天下,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人,是刘氏,诸侯豪杰都断绝了做皇帝的希望,这是其一。
高皇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刘氏诸侯国犬牙相制,这就是坚如磐石的宗室,天下人都承认刘氏宗室势力的强大,这是其二。
汉朝兴起,除秦朝苛政,精简法令,布施恩惠,百姓都认为太平安定的日子来了,民心很难动摇,这是其三。
即使以吕太后的威望,立吕氏三王,专权把持朝政;然而,太尉周勃持符节进入北军振臂一呼,禁卫军都愿意背叛吕氏,左袒为刘氏效命,最终以此平定诸吕叛乱。这是天命,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就算现在大臣有异心,但百姓们都不愿为他们效力,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万众一心吗?
现在,朝廷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的亲属关系;对外,大臣们畏惧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刘氏诸侯国的强大。
现在,高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刘长与大王。大王又年龄最长,一向以圣贤仁孝闻名于天下,所以大臣们顺应天下人心,真心要迎立大王。您不要怀疑了。”
【解析】宋昌是宋义的孙子,卿子冠军宋义之前有提过,曾断言过项梁必败,因此被楚怀王重用;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辅助李世民夺取天下,留下了房谋杜断的美谈。
可见光有谋没用,还得会断,袁绍的就是好谋无断,想法多,却不能下决心,白白错失大好机会,最终失败。
诸吕平定,朝廷大臣请求刘恒入京即皇帝位,前途难测,群臣纷纷反对,独宋昌力挺,为什么?
一、关于群臣反对一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进京之路凶吉难料,领导凶吉难料的事,反对就没大错。
1.刘恒进京了被杀。群臣:哎,早叫你不要去,不听老人言。
2.刘恒进京当上了皇帝。群臣:我们当初也是担心皇上您的安危呀。
3.刘恒没有进京别人当了皇上。群臣:看吧大王,就知道朝廷是虚情假意,都不愿意派个重臣再来请一次。
二是因为没有眼光而反对。缺乏对形势的了解,对未来趋势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人人都能洞若观火,那洞若观火就不再叫洞若观火;大事往往不谋于众,真理往往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至于少数服从多数,那也是在洞若观火的小范围内少数服从多数;全体性的少数服从多数,只能带来灾难,例子我就不举了。
二、关于宋昌力挺宋昌为什么要力挺?一是因为想进步,刘恒不入主京师,他永远只是代国中尉,大河有水小河满,刘恒进步他就能进步;刘恒不进步,他也就当不上后来的壮武侯了。
二是因为对形势的了解,相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从宋义到宋昌,都以断言知名。可能有相关的家学代代相传,像这种饱学之人,往往想施展才学,实现抱负,因此宋昌更具有进取心,更具有拼搏奋斗的精神。
为什么宋昌要最后发表意见?一是防止自己的意见被庸人附和,担心群臣听自己一说,都觉得有道理,然后纷纷附和,一个人的功劳,硬是变成一群人的功劳,能得到的功劳自然就少了。
很多事情需要人点破,才能想得到,最终恍然大悟。就好比我写资治通鉴,很多读者在微信上跟我说,自从看了你的文章,醍醐灌顶,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读,以前真是白白当故事看了。这就是点破的作用,其实大家智商都差不多,差的往往只是一个观念,我现在写文章就是在引导大家形成这样的观念。
二是可以观察讨论现场的情况,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修改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使自己说出口的想法更加成熟,更加全面。领导开会为什么要最后表态?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借鉴别人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就好比我现在先写文章,大家再在评论区评论,可以借鉴我的想法,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的东西就能更全面,更成熟稳重。这是后发制人的优势。
三、宋昌是怎么断事的?
事情是人干出来了,想断事先识人;
而人几乎都是以利益驱动,所以想识人先分析利弊;
而利弊关系蕴含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件当中,需要通过解析把他们提炼出来;
想要从事件中提炼出利弊关系,最终趋利避害,就必须对大势有足够的了解,也就是常说的具有大局观。
通过准确的判断大势,从事件中提炼出利弊关系,通过利弊关系判断事件中每一个人接下来的动作,往往能够有非常高的准确率,达到运筹帷幄、洞若观火的效果。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高皇后八年 前180年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译文】各大臣一起秘谋说:“少帝和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都不是真的孝惠帝的儿子。当年吕后杀死他们的母亲,把这些孩子养后宫,让孝惠子当做儿子,立为皇储和诸王,来加强吕氏的势力。现在吕氏都已经诛灭,而立的这些人即将长大,一旦开始掌控王国,我们死无葬身之地。不如废掉少帝,另立最贤能的诸侯王为帝。”

有大臣说:“齐王是高帝的长孙,可以立为帝。“大臣们都说:“吕氏以外戚身份为非作歹,危害宗庙,乱杀有功之臣。现在齐王舅舅驷钧,生性残忍人面兽心。要是立齐王为帝,又是一个吕家。代王是高祖最大的儿子,仁孝宽厚,太后薄氏一家温良恭谨。而且立长本来就顺应天下人心,何况代王以仁慈孝顺闻名天下!”于是众臣就商议悄悄派人召代王入京。

【解析】一、吕家怎么倒台的?

1.吕后一死,吕禄、吕台等人害怕被清算,聚在一起密谋发动政变,灭掉所有刘姓王,彻底以吕代刘;

2.朱虚侯刘章的老婆是吕禄的女儿,于是他得到了消息,又把消息告诉哥哥齐王刘襄,刘襄闻言,发兵吞并了周边的亲吕诸侯国后,继续领兵西进,想入长安,清君侧。

3.吕禄、吕台派灌婴领兵剿灭刘襄,灌婴领兵留屯荥阳,迁延不进,暗中派人联络齐王和刘氏诸王,让大家联合起来,共图大事,先别动兵,先一起等待长安形势的变化,于是还兵屯于齐国边界。

4.长安城里,被吕禄、吕台把持,诸吕想作乱,既怕在长安的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又怕齐楚联军,还怕灌婴倒戈相向,因此迟迟不敢先动手,想等灌婴和刘襄打起来了再动手。

5.周勃没有兵权,吕禄和郦寄是好朋友,于是周勃和陈平谋划,绑架了郦寄的爸爸郦商,逼迫郦寄去骗吕禄交出兵符。

6.周勃拿到了吕禄的兵符,成功控制了北军,但南军还在吕产控制中,这时候陈平打听到吕产要入宫,于是陈平叫来朱虚侯刘章,让他带了一千北军在未央宫劫杀吕产,吕产大败,在厕所里杀了吕产。

7.吕产被杀,勋贵以皇帝名义诛杀长安所有吕氏,无论男女老少,同时诛杀吕氏诸侯王,派朱虚侯命令齐王罢兵,灌婴也从荥阳收兵回到长安。诸吕之乱被勋贵联合宗室,扼杀在萌芽中。

二、为什么当皇帝的是刘恒?

1.吕家的倒台,皇族的功劳主要在齐王和朱虚侯,刘恒基本是一路躺赢,属于摘桃派。就好比刘襄、刘章打工赚钱,交了彩礼、办了酒席,正招呼大家伙喝喜酒,刘恒悄摸和新娘把洞房给入了,把证给扯了。

2.刘恒不显山不露水,被人所知的只有仁孝。这个时候的刘襄,威望远超刘恒,最先举齐国大军,入长安清君侧。刘章更是亲自操刀,喋血未央宫,斩吕产于宫中厕所。兄弟二人诸吕之乱中,展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勇气、才华能力等方面,都远远强过刘恒。刘襄当皇帝,成就未必在刘恒之下。

3.刘邦生了八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等等,除了刘盈,其他都是庶出;刘襄、刘章都是老大刘肥的儿子;这个时候,在刘邦的在世的儿子中,刘恒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在刘邦的孙子辈,刘襄则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刘襄继位也是名正言顺的;所以有大臣开口就说让齐王继位。

4.那么,这些勋贵为什么不立齐王为帝,而立代王呢?

第一是齐王刘襄太不安分,代王刘恒是老实人。反对诸吕,齐王起兵挑的头,代王一直不吭声,在功臣看来,齐王不好控制,代王好控制些。

第二是齐国宗室人太多太强,刘章、刘兴居都是年纪轻轻就能搞政变的人,而代国宗室人少且弱,能力才华不显;刘襄兄弟八九人,刘恒兄弟四人,不管谁当了皇帝,这些人都要安排位置,萝卜坑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你宗室多吃一口,我功勋系就少吃一口。

第三是齐国外戚太凶残,代国外戚比较本分。

齐王的舅舅能和刘襄一起谋划,举齐国兵反对吕后,将来肯定是要干政的;而刘恒的王妃窦氏,只是农家女。

第四是诸吕之乱,齐国功大,代国无功。功大则刘襄自认为自己是凭本事当的皇帝,不会很感谢扶他上位的人;代王无功受禄,得到了本来不太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更加感恩勋贵。

综合来看,齐国宗室人多能耐大,未来会干政,外戚势力也是干政的主,刘襄自己也是胆大不安分的人,这次平定吕氏,齐国功劳大,刘襄认为自己上位理所应当,不会感谢勋贵系,试想一下,这样的皇帝一旦上位,朝廷哪里还有勋贵系说话的份?古代权力格局下,政客丧失了话事权,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这就是齐王上不了位的原因。

以下是猜测:

代王刘恒真是老实人吗?他原来的王后,连同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全在刘恒继位前“因病去世”。大胆的猜想一下,刘恒为了帝位,有没有故意削弱自家的宗室和外戚的力量?然后另立农家女窦氏为后?是不是跟勋贵系做了什么交易呢?是刘恒自愿干的?还是有人逼他干的呢?

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年纪轻轻全死了,齐王刘襄前179年病死;前177年城阳王刘章郁郁而终,23岁;济北王刘兴居死于造反,22岁。为什么刘恒上位以后,刘肥有能力的几个儿子都这么短命?而刘肥的其他儿子都是健康长寿。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