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十四年 前166年
十四年乙亥,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卒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三郡。
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
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译文】十四年乙亥,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骑兵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孙卬,虏掠了很多百姓和畜产;然后进军彭阳,派突骑火烧回中宫,匈奴骑兵开始侦查雍州甘泉宫。
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率领战车千乘、骑兵十万驻扎在长安城旁,用来防备匈奴入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分别屯兵上郡、北地、陇西三郡。
皇上亲自到前线慰劳军队,操练士兵,统一申明军令,赏赐军官和士卒,想御驾亲征。群臣劝谏,皇帝不听;皇太后竭力劝阻,刘恒终于取消了计划。
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以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副将,迎击匈奴。单于在塞内逗留一个多月后撤退了。汉军追击匈奴到塞外后回师,无法对匈奴造成杀伤。
【解析】一、材料背景
冒顿单于死了,儿子老上单于上位,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呢?汉朝初,西域有两个比较强的国家,月氏和乌孙,汉初,乌孙王被月氏打败,后代跑到了北边的匈奴,投靠了冒顿。冒顿死后,儿子老上单于打着替乌孙报仇复国的旗号,打败了月氏,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制成酒杯。
月氏残部一分为二,一部分西迁到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一带,后来建立了贵霜帝国,这一部分叫大月氏;另一部分没有迁徙,最终化整为零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一部分叫小月氏。
老上单于对汉朝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攻灭月氏国后的一次顺手牵羊和试探性进攻,十多万大军既然出动了,就不可能轻易收回去,总得四处浪浪。
自白登之围后,汉朝大体上已经休养生息34年,34年,这是两轮生育时间,换句话说,比如刘邦这一代人生了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各生八个儿子,等于说人口爆发了两茬。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没有算夭折率和死亡率,然后就是百姓家是很难养得起八个儿子的,只是告诉大家,34年的忍辱负重,足以积蓄争霸天下的资本。
老上单于的这一次兵临城下,并没有吓傻刘恒,刘恒并非长于深宫之内的皇帝,8岁封代王,二十多岁才回长安继位,代国这个地方,和匈奴接壤,必须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十多年的枕戈待旦,成就了一颗帝王之心。
刘恒以庶长子上位,上位十多年没什么事功,还被勋贵宗室牵制,他太需要一个机会突破限制,证明自己了,如果这一次能够击败匈奴,一雪白登之耻,就算不能取胜,只要保持不败就可以了,对于刘恒说,插手军中人事调动,亲自慰问军队,刘恒的威望将达到全新版本,权力也将达到新高度。
这么干的前提条件,是军中没有强势核心,各方势力处于平衡状态,刘恒才敢这么干。前期也有过匈奴入侵事件,刘恒都是大事化小的忍了,偏偏这次要硬碰硬,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灌婴还没死,军中有强势人物。刘恒熬死了周勃、灌婴等功臣宿将,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刘恒是怎么利用外患集权的?
1.任用亲信
这个时候,汉初名将凋零,都被刘恒熬死了,是时候轮到代系亲信上场表演了: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卒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周舍、张武这些代系中央军,借着匈奴入侵的时机,掌握到了十万骑兵。
2.提拔新人
同时提拔任用了一批新人执掌军权。
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三郡。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
卢卿、魏遬、张相如、董赤这些人,之前有曹参、周勃、灌婴等人压着,升不上去,周灶被吕后用过,栾布是彭越旧部,现在刘恒趁着形势火线提拔,借机施恩不得志者,笼络一批人心。
3.笼络基层
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
以即将开战为名义,亲自插手军队事务,赏遍基层军官和士兵,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基层知道他们在为谁效力,受谁的恩赐。
比如说袁世凯小站练兵,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威望怎么来的?小站6000士兵,每个月每人的薪水供给都是袁世凯亲手发放,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喝兵血,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士兵施恩立威。
比如说,有一次发薪水发现银元成色不足,直接把贪污的军需官明正典刑了,就这样硬是把清朝的部队,练成了自己的私家军,口号从“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变成了“吃袁大人的饭,穿袁大人的衣”,没别的原因,因为士兵们只服袁老板,都愿意跟着他干。
回到汉文帝,汉文帝利用这次匈奴入侵的危机,在军中任用一批亲信,提拔一批新人,笼络大批基层,最终掌握了军队。虽然最后由于太后担心刘恒重蹈刘邦覆辙,而极力阻止,最终取消了行动,但刘恒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文皇帝十三年 前167年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译文】齐国太仓令淳于意有罪,按汉律将受肉刑,朝廷下令让监狱抓起来送到长安。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父亲做官时,齐地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犯了法,将要被处以酷刑。我感到难过的是,因刑而死的人不可复生,受刑致残的人不可复原,即使他们以后想重新做人,也没有机会了。我请求充为官婢,赎父亲犯刑之罪,愿意换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解析】故事背景
缇萦救父的故事,她爸叫淳于意,缇萦的全名叫淳于缇萦,唐朝时为避李纯讳,淳于姓都改成于姓了,按现在的叫法,也可以叫于缇萦。
淳于意是西汉名医,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淳于意和扁鹊放在一起写了《扁鹊仓公列传》,篇幅限制,无法展开,具体的细节故事,大家可以参考《史记》。
只针对性的讲一下,缇萦是如何向汉文帝求开恩,最终救下父亲的,总结出来可能有用。
一、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重塑形象:缇萦的上书,开篇就讲父亲当官时大家都说好。买手机要看好评,看人何尝不是看好评,缇萦谈好评,更容易改观父亲在刘恒心里的形象,犯罪的嘴脸是丑恶的,好官的形象是光明的,想要改变形势,首先要做的就要要改变的是形象。
人设崩塌了,就什么都没了,比如说范某胖,她要是想再进圈,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塑人设,如果有可能的话。
二、今坐法当刑。
服软:现在犯法了将要受刑。这句话其实就是表示愿意认罪。只有大方向没有分歧,才能有让刘恒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如果不服软,挑战法律权威,质疑法律公正性,是很难有好果子吃的,因为就算帝王有错,不到无路可退,也是不会认错的。
三、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
讲利弊:受刑的人,死者不可复生,断肢不可重续,对谁都没好处。
对于朝廷来说,从政治上讲,肉刑破坏了皇帝的形象。《论语》:不教而杀谓之虐。什么意思呢?就是犯了错不给别人一个机会,直接对别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是暴虐的体现。这不是刘恒想要的人设。
从经济上讲,犯罪的人动不动就断手断脚,受刑之后不仅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还要消耗社会资源,这不符合汉初恢复国力的基本国策。
从犯罪心理上讲,施肉刑这种手段,震慑力够是够,但一旦犯法,施刑之后起不到教化作用,残酷的刑罚反而会让犯人心理扭曲,仇视朝廷,仇视社会,最终把这些人变成不稳定因素。这不符合汉初稳定压倒一切的价值取向。
四、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讲感情:刘恒是个举世皆知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上有他的名字。光讲利益太生硬,讲点感情当润滑剂收尾更容易让人接受。
谁的内心没有一点柔软的地方呢。击中了内心柔软之处,才是最具杀伤力的,而感情是最柔软的地方,孝又是感情中的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土匪强盗,这点最起码的品质,大多数人还是具备的,特别是刘恒这种写入二十四孝的大孝子。
电视剧里,求人手下留情,求帮帮忙,最有杀伤力的一句往往就是:大侠饶命啊,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小孩。这就是利用每个人都有的孝心了,最容易获得同情。
总结:缇萦上书救父时,她只是个孩子,自然不会想那么多,从缇萦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没想那么多,输出全靠救父心切的感情,讲出来的话才能够精诚所至,让人动容。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的解读,缇萦请求刘恒手下留情的话术,可以总结为:1.重塑形象 2.服软 3.讲利弊 4.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