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周纪 赧王52年 前263年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
【译文】楚国顷襄王病重。黄歇对应侯范睢说:“如今楚王恐怕要不行了,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如果太子能够即位,肯定会积极侍奉秦国,同时也会记住相国您的大恩大德,这样做既是与邻国结好,又为秦国结交了一个兵强马壮的盟友。如果不让太子回去,他只不过是咸阳城里一介布衣而已。假设楚国另立一个王,肯定不会侍奉秦国,那么秦国就失去了盟友,又断送了与楚国的和平。不是上策。”
应侯范睢把黄歇的话转告秦王,秦王说:“让太子傅先去看看楚王的病情,回来之后再做商议。”
【解析】这段材料记载的是,楚倾襄王病危时,楚太子熊完和春申君黄歇,请求秦王放楚太子回去继承大位的故事。
黄歇通过范睢,向秦王嬴稷传达了楚太子的请求。概括来说就是:如果放楚太子回去,熊完会感恩秦国,秦国就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楚国;如果不放熊完回去,楚国另立新君,楚太子成为一介布衣,秦国捏在手上也没用,到时候楚国与秦国也难以和平相处。
结果范睢把黄歇的话转告嬴稷后,秦昭襄王并不为所动,只淡淡的回了一句:“让楚太子傅先回楚国看看情况再说。”
后面的剧情史书是有记载的,黄歇以楚太子患病为由闭门谢客,熊完乔装逃回了楚国顺利继位,秦王大怒,要杀黄歇,被范睢劝住,后黄歇回国被封为楚相,这个黄歇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读历史,我喜欢把自己代入历史人物中,从权谋的角度去揣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又要那样做?通过合理的推测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思考能力,进而达到权谋思维。
事出反常比有妖,特别是历史记载得逻辑不通或者极度不合理的地方,越是这种地方,越锻炼思维能力。
比如说,这段材料,从黄歇对范睢说的这番话来看,如果秦王不让太子回国继位,楚国另立新王,捏着一介白衣在手确实没啥好处。范睢也认可了黄歇的观点,所以为他转告秦王。
那么问题来了,春申君黄歇和应侯范睢都是一时人杰,他们都认同的观点为什么秦王不认同呢?要知道战国时期交通不便,楚倾襄王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随时都有可能嗝屁,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个时候千钧一发,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真的想放熊完回去继位,应该是立刻就放。
可秦王却慢悠悠的来了一句:“让太子傅先回国看看情况再说。”
要知道,来回一趟可是要不少时间的,古代又没有飞机高铁,等太子傅跑一趟,没准楚倾襄王早就凉了。这不是真心实意想放熊完回去的态度。
那么,秦王在想什么?难道是担心黄歇说谎,是因为隐瞒了其他什么重要情况,想要逃离秦国?也不对,如果是要验证事情真相应该派自己人去楚国,而不是派楚太子的老师。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不妨从权谋的角度分析一下。利益,是权谋家思考的出发点,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黄歇劝秦王放熊完的那一翻话,没啥看得见的利益,黄歇口中所谓的利益,如果要实现,都是要建立在熊完顺利继位以后守信用的基础上的。讲一个笑话,两头牛的笑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记者:如果你有1000万,愿意献给国家吗?
农民伯伯: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两头牛,愿意献一头给国家吗?
农民伯伯:不愿意!
记者:为啥?
农民伯伯:因为我真的有两头牛!
而此时,熊完和黄歇,和农民伯伯的心态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楚国还不是他的,自然什么都愿意,真当上了楚王,舍得忍痛割肉?不好说。所以,黄歇所说的好处是没什么吸引力的。毕竟求种贱如狗,撸完嫌人丑。
再说不放楚太子回国的坏处。说实话我想不到什么坏处。当时的秦国,经过孝公时商鞅变法,惠王时司马错攻蜀,综合国力已经远远高于六国,别说一对一单挑,在惠文王时五国伐秦还不是败在了函谷关外,此时的秦国比起惠文王时国力更是只高不低,统一六国也就剩时间问题了。所以秦国根本不关心楚国有什么心理活动。
那么,秦王把楚太子捏在手上到底是想干什么?从权谋的角度考虑,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等新王继位以后,以楚太子为筹码向新立的楚王要求割地,答应要求就帮楚王杀了熊完,不答应就放楚国太子回去,帮他组建楚国亲秦政权,通过楚国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来割裂拖垮楚国,然后秦国吊民伐罪,解救楚国人民群众于水火。
第二、直接打着帮助熊完夺回楚国王位的旗号,侵略楚国,毕竟楚太子在楚国是有利益集团的,新的楚王上位,也要安排自己的利益集团,这样的话,楚太子的利益集团就会失去根本利益,既然楚国的蛋糕他们分不到,为何不支持秦国控制的楚太子,到时候秦王打下楚国之后,不还是得用本地官僚统治楚人吗?而这本地官僚,不就是楚太子原来的利益集团吗?
我想,当时的秦昭襄王嬴稷的小算盘,大概是这么盘算的吧。
【材料】《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
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译文】赵国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奴才。
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您是赵国王子,现在纵容管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弱则国弱,国弱则诸侯趁机入侵,这将使赵国亡国,赵国亡了您又怎么能继续拥有富贵!以您尊贵的身份,只要带头奉公守法那么赵国就上下安定,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因为奴才被处以国法而世人看轻吗?”
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便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赵国国强民富。
【解析】赵奢跟过赵武灵王做胡服骑射变法,可到了赵惠文王时期还是没有多大的成就,一直是声名不显,半生沉坠。
之所以说赵奢是赌徒,还是由于他的处理方法过于激进,完全有更加温和的办法,可他偏选择了最暴烈的处理办法,表面上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实际上则有更深的考量。
这一次杀平原君家奴,可以说是他半生蹉跎后的一次豪赌,因为再不拼命就老了。赵奢借这个偶然机会,趁机向社会邀名,向赵王邀宠,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进行了一次豪赌。成功上位。
赵奢并非乱下注:
1.选的时间节点很重要,在收国税的时候,平原君家既然抗税,为何只有这一次上了史书?说明之前的抗税,之前执行收税官员都迫于平原君的权势温和处理了,妥协了。选择这个节点,不管是任何人,在道义上都无法和赵奢抢占制高点。我赵奢是为国收税,你赵胜敢杀我就是跟国法皇权作对,这个高帽子赵胜不太可能自己往头上带。
2.选的目标也很重要。赵奢选了平原君,原因一是因为平原君有名气大,二是平原君人设是善于纳谏,三是因为平原君大权在握。
名气大就有流量,便于事发后引起的争议更具有话题性。平原君人设是善于纳谏,则杀赵奢的几率更小些,毕竟赵奢早已准备了一套非常在理的话术,平原君无法反驳,要杀赵奢就要先推倒自己的人设。平原君大权再握则为人更加谨慎,在古代,皇帝最敏感的就是军权和相权,这两个位置上的人都是高处不胜寒,平原君处于这个位置,如果动了赵王的人,几乎就是摆明了想要跟赵王对着干。
赵奢正是看准了这三点,才敢以平原君为平台,以自己生命为赌注,做一次豪赌,赢则名扬天下,输则下地狱。
平原君的反应:
平原君的反应是先怒后喜,最开始的怒,多半是自然反应,作为赵国贵公子,被人欺负到头上来了不可能一开始就妥协,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然以后这事传出去了,还怎么在六国之间混。但他没想杀赵奢,杀赵奢除了泄愤,对他没有好处,如果他真的要杀赵奢,赵奢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就是喜,在赵奢说那一大段劝谏的话时,给了平原君充足的时间思考事情的危险和机会。危险是此时的平原君位高权重,已经站到了和皇权对着干的边缘,只要往前一步,很可能就是粉身碎骨。机会就是这事同时也是平原君像赵王表忠心,向社会再次捞取声望的时候。
所以平原君在赵奢说完劝谏之后,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顺着赵奢递过来的台阶就下来了,顺便向赵王推荐赵奢,一是表忠心,二是显示自己的胸怀气度,从而获取声望,更利于招揽六国人才。
这就是赵奢的胆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多少前任不敢处理平原君,但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人生不能一直豪赌,但机会降临时,该赌就得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