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光教你做大哥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做大哥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是不能让人坏了规矩,也就是司马光口中的礼,规矩就好比一间整洁的屋子,如果有人在里面乱丢垃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很快这间屋子就会变成垃圾房。
第二是时刻要让手下明白谁才是最高领袖,认清自己的位置,古代大臣见皇帝要跪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长期的位置模糊不清,很容易被野心家取代。
第三就是手下要有一群听话的小弟,也就是司马光口中的三公,诸侯,卿大夫。给这些人好处,他们自然会维护你的权力,因为如果你倒台了,他们的位置也将不复存在。好处从哪里来?从庶人那里来。

赵襄子的阴谋上位之道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 威烈王23年 前403年

赵简子(赵鞅)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译文】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到了要立继承人的年纪了,赵简子不知道立谁更合适。 于是把一些治国的道理写在竹简上,分别给两个儿子回家研读,并且跟他们说:一定认真研读。

三年后,赵简子突然问两个儿子竹简上的内容,伯鲁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赵简子问他要竹简,竹简也丢失了。 又问无恤,背诵得很流利,并且从衣袖中拿出了竹简交给父亲。于是赵简子觉得赵无恤更贤明,便立他为继承人。

【解析】一、赵襄子是谁?

赵襄子,生年不详,死于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

二、赵襄子是怎么上位的?

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到了立继承人的时候,赵鞅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自己的亲信姑布子卿,姑布子卿不便直接说赵无恤的好话,于是建议赵鞅用发书简的方法测试一下两人,然后又偷偷把赵鞅的计划透露给赵无恤,用三年时间,轻松确定了赵无恤在赵鞅心里的位置。

三、其他材料

《史记·赵世家》中有一则姑布子卿的故事。

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姑布子卿见赵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也看了一遍,说:“您的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可以当将军的。”

简子着急地说:“难道我们赵家就这样衰落了吗?’’

子卿说:“我刚才在路上遇见一年轻人,大概是您的儿子吧。”

赵简子把儿子毋恤叫出来,子卿一见毋恤,马上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简子困惑地说:“他的母亲地位卑微,是我的奴婢所生,怎么可能显贵呢?

子卿说:‘‘这是天意,卑微又怎样呢?一定会显贵的。”

四、姑布子卿为什么要帮助赵无恤?

一是他欣赏赵无恤,二是伯鲁是大儿子,正常继位他捞不到功劳,而辅助赵无恤继位,他就有拥立的大功。为了得到拥立大功,有能力的人往往会放弃最有可能获胜者,转而支持最不可能上位的人,依靠自己的能力,让他强行上位,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无尽的感恩,比如说吕不韦与嬴异人。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 威烈王23年 前403年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伯找韩康子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臣段规对韩康子说:智伯贪便宜又刚愎自用,不给他地,肯定要派兵打韩国,不如干脆给他点地盘,他得到土地以后肯定志得意满,觉得三晋都怕他,必定又会去找别的国家要地,如果有哪个国家拒绝了他的要求,肯定要打起来,到时候咱们就可以相机而动。

康子说:好!于是派使者给智伯献上了双倍的土地。智伯果然非常得意。

又故技重施向魏国的国君魏桓子要地盘,魏桓子也不想给。他的谋臣任章问:为什么不给?魏桓子说:无缘无故的要地,这个头不能开,开了头以后没完没了,所以不想给。任章说:无故要地盘,三晋各个国家必定都怕他,我们给了他土地,智伯肯定骄傲得目空一切,觉得所有国家都怕他,看不起任何国家,而其他国家都忍气吞声,会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智伯而同仇敌忾,这样的话,智伯就蹦哒不了几天了。《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您不如把地给智伯,让他骄傲到目空一切,到时候再联合同样被智伯欺负过的国家,一起灭了智氏,何必以用魏国弱小的力量跟智氏单打独斗。魏桓子叹道:妙啊!于是也给了智伯一座一万户的城池。

智伯威胁韩、魏讨要地盘成功以后,开始有点飘了,又向三晋最强大的赵国要蔡、狼皋这两个地方,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无理要求,于是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国和魏国一起出兵讨伐赵国。

【解析】一、智伯攻赵的结局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了,被韩、魏、赵三家联合反杀。

《资治通鉴》记载: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二、晋国的权力格局演变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到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诸卿之间互相兼并变为四卿,即智氏、韩、赵、魏,智氏执政,实力最强,单打独斗四卿都不是对手,但是如果联起手来,还是可以和智氏抗衡的。

三、智伯失败在哪里?

智伯的失败,在于没有认清形势,打击面太广,得罪完了其他三卿,导致他们联起手来对付智氏。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拉拢韩魏,先打败实力最强的赵国,然而智伯过早的暴露了自己要吞并三晋的野心,使韩魏两国认清了形势,最终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魏倒戈一击,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四、三家分晋对我们的启示

毛主席说过,搞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智伯犯了这个错误,树敌太多,最后被捧杀。后世明朝朱允炆也犯了这个错误,削藩不可以从最弱的开始削,那样会暴露自己的意图,而是应该拉拢比较弱的,打击比较强的,比如说汉朝的削藩。又比如说朱元璋先打陈友谅而不是张士诚,也是这个道理。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大意是说,有个人善于养马,他骑马飞奔在路上,路边的人不停地赞美其马跑得快。众人越夸奖,他越得意,越快马加鞭,结果使马累死。

所以说,如果你恨一个人,他闯红灯,你就应该夸他懂得变通,总有一天他会因为闯红灯而付出代价,如果没有,那他运气正不错。而不是批评他,爱他才会去批评他。

如果他有小偷小摸的癖好,没有经过你同意就用你的东西,要夸他不拘小节,而不是批评他让他意识到这么做会让人感到不适,进而停止这种行为,只要他一直这么干下去,迟早有一天碰到个狠角色,让人打断手。

有一则韩信的故事,是这么说的:

韩信赶路,在一棵树下休息,树上有个顽童往他头上撒尿,韩信不仅没生气,还给了那个孩子一文钱。韩信走后,又一人来到树下,顽童又撒尿,那人拔刀一刀要了那个童子的命。

这就是捧杀的艺术了,嚣张的人经过捧杀,最后往往会由傻逼被惯成一个大傻逼,最终碰到硬茬,倒大霉!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 威烈王23年 前403年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止打猎活动。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解析】一、关于魏文侯礼待段干木等人

其实这就是打广告搞宣传,典型的重用许靖,以炫远近。刘备入川的时候,有个名士叫许靖,刘备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不想用他,法正跟他说,你用他,才能让远近的人都知道你爱才。

同理,魏文侯​把这些人捧上了天,是因为这些人虽然能力一般,但很有声望,别人会想:连这些平庸的人都可以受到魏王重用,可见魏王求贤若渴,我去必然也会受到重用。

后续果然陆续吸引来了吴起、西门豹(小学课文《西门豹治邺》)、乐羊(乐毅先祖)等一批真正能干事的实干家。

二、关于停止打猎事件

同样是一有机会就做秀,不过这次展现的是自己讲诚信的品质,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演员。只会埋头苦干是难有出路的,要学会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没有机会就想办法创造机会,魏文侯就是一个善于创造机会宣传自己的人。

三、关于韩赵借师事件

坏话要当面说,好话要背后说。背后说坏话,当面说好话都让人感觉像个谄媚小人,中国人最爱的就是传话,自然有人会让别人知道。

三晋之中,赵国最强,韩赵相争,魏国该帮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文侯即不帮赵国,也不帮韩国,如果帮赵国灭掉了韩国,下一个遭殃的一定是魏国,如果联合韩国灭掉了赵国,韩魏也是元气大伤,趁你病要你命,很容易被其他诸侯乘虚而入。

魏文侯此刻的选择是明智的,利用韩赵两国都有求于自己的优势,趁机取代赵国成为三晋霸主,再带领三晋,称霸战国,成功的把三晋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优势。

所以说,最大的优势是引而不发,就好比核武器,震慑作用大于使用作用,真到了使用核武器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材料】《资治通鉴》周安王15年 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吴起在魏国变法久了,很有成绩。相国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开始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了。

有个幕僚对公叔痤说:吴起好搞定。吴起为人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您先跟魏武侯说:吴起是个人才,而咱们魏国庙太小,臣恐怕吴起这尊大神无意久留,王上不如招他为驸马,要是吴起没打算久留魏国,肯定会拒绝赐婚,那样的话王上就要早做打算了,绝不能让吴起为别国所用。

同时这个幕僚又对公叔痤说:在建议王上给吴起赐婚之前,您先邀请吴起来家里吃饭,在宴会上让夫人尽情的折辱您,吴起见识到了公主的刁蛮,肯定会婉言拒绝王上的赐婚,到时候他就中计了。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计策,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的忠心,但还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时没有下定决心。但吴起回家之后回过神来,越想越害怕魏武侯杀他,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了。

【解析】一、人性的弱点、

这个离间术太阴了,吴起被看透了自视甚高,不堪折辱的性格弱点,紧接着就有人给他量身定做一个大坑等他跳,不知不觉就把他装进去了。

二、幕僚的高明之处

首先是这个离间术没有副作用,万一计划没有成功,不会对实施者造成反噬。

其次是没有破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反常,无法唤醒人的警惕性。丞相邀请官员赴宴是很常见的事情;皇亲国戚向君主做一个善意的提醒也是理直气壮。而阴谋却分别包裹在这两件寻常的事情当中,防不胜防。

最后是稳赚不亏,万一吴起镇娶了公主,有朝一日,吴起凌驾于公叔痤之上。请吴起吃饭是主动示好,提议嫁公主更是主动示好。在吴起眼里,公叔还是个厚道人,要是吴起镇当了丞相,到时候公叔也不至于成为吴起的假想敌。

三、套路提纯

先向领导报告某个人的心态问题,但空口无凭,还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这一心态。

另一面,诱导对方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实验,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离间工作宣告完成。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 夷烈王七年 前370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

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译文】​魏武侯死了,很突然没有预兆,应该是暴毙。生前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立太子就撒手人寰,长子魏婴和公子魏缓争夺王位,魏国大乱。魏臣王错逃到韩国避难,王孙韩欣对韩懿侯说:魏国乱了,平时我们被魏国欺负惨了,是时候捞点好处了。于是懿侯联合赵成侯联手攻打魏国,在烛泽打败魏军主力,把魏婴包围在都城安邑,灭魏就差最后一战了。

战前会议上,赵成侯说:明天攻下安邑,杀了魏婴,立魏缓为王,咱们再一人从魏国割块地盘,对大家都有好处。韩懿侯说:杀魏国君主太残暴了,趁火打劫割地吃相太难看,破坏咱们的形象。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魏婴和魏缓划地而治,这样一来,魏国的实力还不如卫国、宋国这样的小国,咱们以后就再也不用受魏国欺负了。

赵成侯不同意,执意要按自己的方略办。韩懿侯不高兴了,便在夜里偷偷撤兵,天亮赵成侯一看韩国人跑了,于是自己也打道回府了,陷入绝望的魏婴一夜未眠,第二天站在安邑城头一看,大喜过望,韩赵联军跑的不见踪影,于是杀了魏缓,自立为王,史称魏惠王。

【解析】一、魏国方面、

​魏婴是长子,魏缓是公子之一,按理说魏武侯应该早早的立嫡长子魏婴为太子,嫡长子继位天经地义,可魏武侯没有这么做,恐怕是对魏婴不太满意,更中意魏缓一些,后来的情况也证实了魏武侯的判断,魏国在魏婴手上一蹶不振了。

大胆的猜想一下就是:随着魏婴的成年,大争之世,魏武侯对魏婴的能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于是打算立更有能力的魏缓,开始慢慢培养魏缓的势力,削弱魏婴的势力。魏婴察觉了危机,于是紧急弑杀了魏武侯,造成魏武侯暴死的假象,在大部分大臣的的拥立下以嫡长子继位。

魏缓闻讯逃到赵国求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又派自己的心腹王错去韩国求救,所以有了开篇的魏国乱,王错奔韩,和赵王执意要杀婴立缓,很可能魏缓答应了赵王的一些额外的利益要求,比如帮赵国打韩国,甚至是帮赵国在魏国组建傀儡政府,唯赵国马首是瞻。

二、赵国方面

有了魏缓的投靠,只要杀了魏婴,赵国就可以在魏国建立亲赵政府,从而间接控制魏国,有了魏赵两国的国力支撑,吞并三晋,恢复晋国昔日荣光指日可待,所以赵成侯不同意把魏国一分为二,更倾向于给韩国一块土地把韩国打发了,自己通过控制魏缓,独占好处。

三、韩国方面

韩懿侯是个明白人,没有被眼前的土地懵逼眼睛。和魏赵比起来,和其他群雄比起来,韩国是弱国,弱国的首要任务是自保。

所谓从魏国割占的土地,也是吃不到肚子里的,一旦赵魏一体,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韩国,到手的土地还没捂热又要被赵国抢去,到时候恐怕不只是抢来的土地要丢,韩国恐怕都要灭亡。

相比于亲赵的魏缓,韩侯更愿意和赵国有仇的魏婴统治赵国,但很显然赵成侯绝对不会做赔本买卖,于是韩侯提出了把魏国一分为二的方案,韩国以前总被魏国欺负,把魏国分两个国家,就没有实力欺负韩国了,就好比二战后的东西德,朝战后的南北韩,都是各方势力角力后,谁也不肯让步的妥协结果。

就算到时候魏缓亲赵,自己也还有魏婴这个盟友。至于韩侯说的什么吃相不好,就是场面话了,毕竟心里话是上不了台面的。无奈赵侯不同意,韩侯就只好以撤军抗议了。

韩国一跑路,赵国独自面对魏国就有点吃力了,毕竟魏国这个时候还是三晋最强,驴倒架不倒,虽然主力被打败,但是有吴起的变法和魏武卒存在,魏国公族很快就可以在各地起兵勤王,同样各诸侯国也不会坐视赵国独吞魏国,赵成侯掂量了形势,果断的认栽跑路了,于是最终让魏婴躺赢。

滚动至顶部